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原配纵火烧“小三”续:第三者称怀孕后才知对方已婚

2015年04月20日 13:43   来源:齐鲁晚报    

彤彤目前仍然没有脱离危险期。  实习生 李艳艳 摄

  一段始于15年前的畸情,一时冲动之下,终成孽债:纵火者、男方原配被烧死,“第三者”女儿烧成重伤(本报4月17日A12版曾报道)。4月19日中午,在山大二院烧伤科病房里,守着病床上被纱布厚厚包裹的9岁女儿,刘娟(化名)自责、懊悔,始终不敢想象女儿的未来。她说,“都是我的错,女儿是无辜的。”

  一场没有想到 的灾难

  “她来的时候很平静,一点征兆也没有。”谈起16日早晨发生的那场灾难,39岁的刘娟连说“没想到”。

  小区保安提供的一段录像可以看出,15日晚8点17分,张芳(化名)就已经来到了刘娟所居住的小区内。“她来我们家敲过门,但声音不是很大,我和女儿就睡了,没太当回事。后来通电话,我告诉她说我睡了,她就说明天再来。”刘娟说。

  16日早晨4点54分,张芳才从刘娟所居住的楼洞内走出来,在楼前的一处绿化带前停留了片刻后再次上楼。

  “16日早晨她又来敲门,刚进来的时候语气很平和,也没有发生言语冲突。”刘娟说,“她进门之后说手机打了一晚上,没电了,想要充电。我就说那你在这儿充电吧,我去接水洗头。”

  刘娟说,过了没多久,她就听到张芳往卧室里泼汽油。“一看她泼汽油,我就想揽着孩子出来,她就从后边往俺俩身上倒,最后她就把自己点着了,把孩子扑倒了。”

  5点51分,刘娟领着女儿逃出了火灾现场,并拨打了110、120和119求救。“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刘娟说,张芳在得知丈夫徐朗(化名)有外遇后,曾多次联系过自己,“之前打电话联系过,前段时间也来过家里一次,但是那次也没有过激的言行,语气一直很平静。”

  但刘娟也透露,得知丈夫有外遇后,张芳曾自杀过,“当时她割了腕,住了20天的院。”

  16日,火灾造成张芳当场死亡,刘娟右侧脸颊和右手手臂被烧伤,刘娟9岁的女儿彤彤被严重烧伤,至今仍未脱离危险期。

  “千错万错 都是大人的错”

  刘娟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她与徐朗2000年左右相识,五年后,她与徐朗的女儿彤彤出生。刘娟起初并不知道徐朗已有了家庭,后来有了孩子,才知道自己竟然无意中充当了“第三者”的角色。

  事发小区的常住居民张女士告诉记者,平常在小区里很少见到徐朗出现。“以前他也不常来,只是隔三差五来一趟。他一米七六的个头,黑黑的,长相一般,来的时候开一辆白色轿车。”

  “她一个人带孩子,也不容易。”小区内的清洁工人李女士称,为挣钱供女儿读书,刘娟有时候要同时打好几份工。“2014年,她就在小区里做了半年保洁,不过,后来物业上制定了定点上下班制度,她接送孩子上学不方便,就辞掉了。”

  “刷碗,扫地,给烧烤店串羊肉串,这些活都干。”刘娟说,近两年与徐朗断绝联系以后,她和女儿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花钱上都一点一点数着,今天不能超过十块,明天不能超过二十,生怕钱不够用了。”

  刘娟对媒体表示,她此前曾有过一段婚姻,后来认识了徐朗。虽然后来知道了自己是“第三者”,但她非常珍惜这个孩子。“医生跟我说以后我怀上孩子的几率很小,有了她以后,我就想,要是不要这个孩子,我一辈子都当不了母亲了。”

  “说到底,千错万错都是大人的错,孩子是无辜的。”刘娟泪流满面,不停地忏悔与自责。

  一个人生被改写 的无辜女孩

  “彤彤可听话了,见面就叫我奶奶。”事发小区的清洁工李女士告诉记者,9岁的彤彤乖巧可爱,长相甜美。“邻居都夸这孩子,人长得漂亮,学习又好,还特别懂礼貌。”彤彤上小学三年级,业余时间学习舞蹈,周围邻居都说她的舞跳得很好。

  19日下午,在山大二院烧伤整形科病房里,彤彤躺在病床上,面朝窗户,露出两只闪烁的眼睛。床头摆放着同学送给她的红色布偶娃娃,被子旁边的手机中正播放着童话故事。

  因烧伤严重,她的面部和颈部几乎没有完整的皮肤,脸上遍是暗黑色的疤痕。手臂稍一动,彤彤便会疼得哇哇直叫。

  彤彤不少同学的家长都赶来照看她。“这孩子太可怜了,不该摊上这样的事儿。”

  事发后,徐朗一直未出现在病房内。“孩子两年前才知道父亲是谁。出事后,我一直想联系他,但是联系不上。”刘娟说。

  “目前,孩子仍没有脱离危险。”刘娟说,目前彤彤每天的治疗费要上万元,暂由医院垫付。“现在只交了我从家里拿来的6000多块钱,过了危险期,还要几次手术,花的钱更多。”

  “今天已经好多了,不过还没过感染期。”和刘娟一起照顾彤彤的一位同学家长说,彤彤今天的身体状况好了很多。刘娟说,她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眼前最重要的是希望孩子能平安度过感染期。

  “现在,我只想把孩子的命先保住。”面对记者,刘娟数度哽咽,不敢想象女儿因突然到来的灾难而被改写的人生。

  (文/片本报见习记者 王建伟 实习生 李艳艳)

(责任编辑:袁霓)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