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大沙漠围逼中的民勤绿洲生态嬗变

2015年04月25日 11: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民勤不再是过去外界印象里遮天蔽日的黄沙。”临近谷雨时节,巴丹吉林沙漠里正大风呼啸,甘肃民勤县水政水资源办公室主任邱德玉说话时需要刻意抬高嗓门,“你看,尽管现在的风很大,但空气里并没有沙子”。

  中新社记者顺着邱德玉指的方向望去,满目的耐旱植物向沙漠深处“挺进”。不远处,曾干涸半个世纪的青土湖面波光粼粼,水中的芦苇丛已有半人多高,成群的水鸟穿梭其间,鸣声不绝于耳。

  “它们都是这两年才迁徙至此的‘新客人’呢,一些对居住环境特别挑剔的鸟种也纷纷‘落户’了。”在当地从事水生态监测工作十多年的邱德玉表示,这说明民勤长期存在的生态恶化趋势得到了遏制,青土湖水面逐年扩大后,小气候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

  民勤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最下游,东西北三面被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和第四大沙漠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近九成面积为“沙漠和荒漠化”。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石羊河上游来水量减少,进入民勤的地表水锐减,加之当地超采地下水灌溉,荒漠不断向绿洲逼近。

  民勤绿洲也因此被外界关注。“民勤绿洲就像一把插进沙漠里的梭子,阻截了两大沙漠在此‘牵手’的企图。”邱德玉说,如果这片绿洲被沙漠吞噬,河西走廊通道将可能被拦腰斩断。

  进入21世纪,中国官方对民勤生态治理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2007年,总投资47.49亿元人民币的《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开始实施。

  近几年,随着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等多个项目立项实施,目前民勤人工造林面积达近230万亩,封育成林78万亩,并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

  在此背景下,民勤盆地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地下水位停止下降,局部区域开始回升。

  对民勤一些农民而言,近年生态改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常态化的“云淡风轻”。而在他们记忆里,前些年沙尘暴几乎是家常便饭,“黑风”来临时四五米以内基本看不见人,有时沙尘暴一来就是半个月。

  气象资料显示,中国主要沙尘暴策源地之一的民勤县,沙尘暴次数由1981至2010年的年平均17.9次减少为2011至2014年的年平均不到1次,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少的时期。

  中新社记者了解到,除近年持续大规模的治沙造林和实施“五禁”(开荒、打井、放牧、乱采滥伐、野外防火)政策外,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亦是当地生态改善的重要因素。

  “民勤水贵如油,大家都在琢磨怎样用好每一滴水。”民勤农民王兴奎告诉记者,现在每人每年能分配约500立方的水用于生产生活,以前普遍“大水漫灌”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消失,每个农户不仅对种植结构进行了调整,而且生活用水也必须保证被循环使用。(完)

(责任编辑:袁霓)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