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尼泊尔强烈地震影响,我国西藏日喀则市聂拉木县、吉隆县、定日县三县受灾严重。地震已造成我国西藏日喀则市境内20人遇难,20多万人不同程度受灾。
26日7时,新华社记者徒步进入此次地震重灾区聂拉木县城,成为最早进入该县的媒体记者。27日下午,聂拉木通往“孤岛”樟木镇的道路上的塌方体被挖出一道口子,记者再次徒步向樟木镇挺进。截至27日14时,震后已过48小时,记者记录下了震区克服困难抢险救灾的惊心动魄的许多时刻。
聂拉木县:灾区群众妥善安置
聂拉木县隶属日喀则市,与尼泊尔王国毗邻。其下辖樟木镇,在这次地震中道路中断、通信时断时续,成为救灾中的“孤岛”,伤亡损失情况不详。位于此地的樟木口岸,是西藏唯一的国家一类陆路通商口岸,也是西藏目前最大的边贸中心口岸。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地震已造成聂拉木县9人死亡、4人失踪、30多人受伤。
聂拉木县县委副书记次仁央宗说,全县77个安置点已妥善安置群众1.39万余人,组织安排民政等部门为受灾群众发放救灾物资和生活必需品,截至目前,共发放帐篷430余顶,棉被600余床,矿泉水720瓶,方便面600桶,并组织车辆将滞留县城的92名游客陆续送往日喀则市。
聂拉木县充堆村93岁的村民达瓦次仁告诉记者,地震导致他家的房屋严重损毁,他被砸伤头部,在帐篷里度过地震首夜。
聂拉木县疾控中心副主任索朗扎西告诉记者,他们已要求受灾群众将垃圾、粪污集中处理,并在集中点喷洒了消毒剂,同时巡回向县城内各安置点的群众做健康教育辅导,要求群众及时上报可疑疫情。“我们还将各水源点检测了一遍,没有发现水源污染,目前水质达标。”
26日8时许,记者赶到聂拉木县卫生服务中心时看见,大院内扎起了2顶帐篷,其中一顶帐篷收治了3名受伤群众。中心主任格桑占堆告诉记者,住院部有40张床位,目前可以满足收治需求,但为了群众安全暂时安置他们在大院帐篷内。
26日14时至15时左右,记者在聂拉木县中学采访时遇到两次余震,其中15时11分的震感十分强烈,教学楼摇晃明显;但记者在现场看到,聂拉木县中学3个年级、800多名同学在操场上避灾秩序井然,同学们在救灾帐篷内还唱起藏族传统歌曲。
校长米玛次仁告诉记者,25日地震发生时,学生们刚上完周六上午的四节课,正在操场上开纪律学习会,因此没有学生遇难。据他介绍,25日夜间和26日凌晨,9顶帐篷分配到学校,仅能让300多个学生挤在帐篷里蹲着休息,其余约500名学生盖着被褥露天过夜;26日天亮后,边防官兵紧急搭建新帐篷,经过努力,在天黑前搭建帐篷近30顶,基本可满足学生住宿需求。
向“失联”的樟木镇徒步挺进
樟木镇是此次地震中的重灾区,距离聂拉木县城约30公里,但由于沿途大面积山体滑坡,道路上布满石块,救援人员一直无法进入,加上通信不畅甚至中断,处于“失联”中的樟木镇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地震发生不久,在樟木口岸指挥救援的聂拉木县委副书记李东还能通过尼泊尔国际电话与外界联系。据他称,樟木镇5名县级干部组成的4个工作组,已选择了9个地势相对平坦宽阔点,对3500余名群众进行疏散安置,灾区群众目前暂时安全。但26日频繁余震后,通信信号彻底中断。
次仁央宗说,聂拉木县城至樟木段抢通采取双向作业的方式,现已抢通11公里,但由于滑坡塌方路段多达十余处,抢通难度较大,可能要花费一周乃至十天以上。
记者27日下午在通往樟木镇的友谊隧道看到,隧道洞口已被塌方滚落的巨石完全堵住。武警交通部队官兵正全力以赴破石抢修,抢通任务十分艰巨。16时47分,友谊隧道挖出第一道口子。目前,包括武警、消防、医疗和通信的第一支应急队伍正徒步挺进樟木镇。新华社记者也通过这一道口子徒步奔向樟木镇,并观察到余震频发导致隧道里多处塌方,道路难行,救援人员很难带足设备。
四大挑战不容忽视
与救援工作相伴的是困扰着灾区救援的四大挑战。
——余震频发,造成震区山体滑坡严重,抢通工程量大,加上山上滚石飞落,增加了抢险难度。截至26日西藏日喀则境内发生3级以上地震10次、最大震级达到7级。26日15时,记者在聂拉木震区采访时,现场发生了一次震感强烈的余震。距离聂拉木县5公里执行318国道疏通任务的两位民警,险些被震落的滚石击中。
——道路抢通难。据武警交通二支队十中队指导员王法昌介绍,樟木镇受灾地区多处道路中断,并且山势险要,作业面狭窄,机械无法在同一地点同时作业,抢通速度慢,效率低,难度大。地震发生后,这个中队连续作战15小时仅抢通了3公里道路。截至目前,通往樟木镇的生命通道还有12公里没有打通。
——雨雪天气不利救援。气象部门预测,未来几天内,聂拉木县多雨雪天气,给抢险救灾和受灾群众自救生产带来诸多困难,急需防寒衣物1.4万套、棉被2.8万套。
——物资短缺。目前,聂拉木县灾区急需帐篷2000顶,库存和市场可供应的粮油、方便食品、饮用水等仅可维持2-3天,急需方便食品4吨、饮用水50吨、食用油10吨、粮食50吨,还急需调运各类药品50箱,消毒药品100箱。
专家指出,地震后极易发生次生地质灾害,灾区还急需专业、全面评估灾区所有安置点,提前布置好防范工作。(记者魏圣曜、李鹏、张京品)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