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上海自贸区扩区更添活力 企业从2万增至7万多家

2015年05月14日 22:49   来源:新民晚报    陈杰 张钰芸

  最近,位炜超级忙。她名片上的头衔是施坦威钢琴亚太有限公司总裁,而不久之前,名片上的“亚太”二字,还是“上海”,这一变化,源自2014年施坦威将上海设立为亚太区总部的所在地。下午3时,她刚吃完简单的午饭,一边走来,一边和记者打招呼:“吃饭都是见缝插针,也许这就是自贸区的节奏吧。”

  外企评价 物流贸易更便利

  施坦威是世界顶级钢琴品牌,1999年在北京成立代表处,2004年在外高桥保税区设立全资子公司,也就是施坦威钢琴(上海)有限公司,正式进入中国。

  “我们承担的主要是贸易功能,在上海建立包括产品物流中心,销往中国和其他亚太区市场。”位炜印象最深的,还是上海自贸区系列改革举措,所带来的实质性贸易便利化。

  “现在我们可以拼箱转运,也可以在自贸区内进行维修;在升级为亚太区总部过程中,自贸试验区工商分局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我们感受到政府部门‘瞄准世界上最优的营运环境’的改革创新和服务企业发展的精神。”

  位炜说,施坦威钢琴价值比较高,拼箱散货的运输方式风险较大,所以在海运中一贯采用整箱运输。但是,如果要同时将国产和进口钢琴放进同一个货柜中转运去中国香港,就很难操作,有时候不得不分成两个货柜,一个装国产钢琴,另一个是进口钢琴,但这样就得凑满才发。

  上海自贸区成立后,办法有了。一种是先将非保税状态的国产钢琴进口到自贸区,变成保税货物,暂需交由第三方代理完成;另一种是自己订购货柜,报关过程中允许将保税和非保税两种不同状态的钢琴,备案到同一个货柜中。这也意味着,只需凑满一箱货柜的钢琴,即可发货,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内资外资 新企业纷至沓来

  像位炜一样忙碌的“自贸区人”还真不是一个两个,因为新企业大资本纷至沓来。

  今年第一季度,上海自贸区累计新设企业2211户(含分支机构25户),累计注册资本(金)总量1667.8亿元,户均注册资本(金)7629万元。

  内资方面,中石化在自贸区成立了中石化(上海)石油商业储备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高达100亿元,与注册资本同为100亿元的民生(上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是当前出资额最高的两家企业。

  外资方面,融资租赁企业井喷式增长,新设企业298户(含分支机构1户),截至3月31日,自贸区共新设外资融资租赁企业557户,本季度占新设总数的53.5%;一季度,新设外资融资租赁企业累积注册资本121.3亿美元,占本季度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的87.5%。同时本季度按照注册资本排序,位居前50的企业中有42家从事融资租赁行业。

  金融创新 要保持先发优势

  上海自贸区扩区后,区内企业从2万多家增加到7万多家,新老企业的创新步伐都没停下。

  4月27日扩区当天,中国银行和数十家自贸区新扩区域内的企业签订了首批金融对接合作协议。作为第一家纳入自贸区的汽车金融企业,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董事总经理余亚瑞说:“汽车金融对资金需求很大。现在我们可以享受自贸账户和跨境融资等服务,融资成本有望下降15%,体现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精神。”

  已纳入上海自贸区的陆家嘴金融城,随后也宣布携手上海中心,共同打造陆家嘴财富管理基地,招揽包括私募基金在内的新兴金融机构入驻,带来跨境财富管理的新机遇。“投资机构高度关注自贸区资本账户的开放进程。机构正在针对客户需求,扩展跨境投资业务,推出新的金融创新产品。”瑞银集团中国证券业务主管夏阳表示。

  打造改革新高地,树立开放新标杆。浦东新区副区长、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大年表示,今年上海自贸区将在搭建功能平台、提升企业满意度、与国际规则接轨以及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结合下更多功夫,力争保持先发优势,深入推进制度创新。上海自贸区2.0版将释放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活力。(陈杰 张钰芸)

(责任编辑:袁霓)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