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发改委连发多地铁路轨交项目 投资超4500亿

2015年05月20日 20:56   来源:腾讯财经   

  为了提振中国经济增速,决策部门的稳增长政策再次“发力”。今天,国家发改委集中批复了一批铁路交通项目,总投资金额达2152亿。 加上5月18日批复的铁路交通投资项目,短短3天内,已经有超过4500亿的铁路交通投资获批。

  发改委今日印发的南京、南昌、呼和浩特三地轨道交通建设五年规划,项目总投资近2152亿元。

  其中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提出,建设1号线北延工程、2号线西延工程、3号线三期工程、5号线、6号线、7号线、9号线一期工程和10号线二期工程,总长度157.2公里。到2020年,包括城际铁路和有轨电车,将形成13条运营线路、总长约54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近期建设项目总投资为1202.2亿元,其中资本金比例40%,计481.0亿元,由南京市、区两级财政资金解决。资本金以外的资金利用国内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解决。

  南昌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提出,建设1号线东延工程,2号线东延和西延工程,3号线,4号线一期工程,全长82.3公里。到2021年,形成4条运营线路、总长134.9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近期建设项目总投资为610.9亿元,其中资本金比例40%,计244.4亿元,由南昌市财政资金解决。资本金以外的资金利用国内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解决。

  呼和浩特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提出,至2020年,建成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和2号线一期工程,长约51.4公里。近期建设项目总投资为338.81亿元。其中,资本金占总投资的50%,计169.4亿元,由内蒙古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财政资金共同筹措解决,其中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出资98亿元,呼和浩特市财政出资71.4亿元。资本金以外的资金采用国内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解决。

  而在此之前的5月18日,国家发改委批复6项铁路和轨道交通投资项目,总投资金额达2435.77亿元。

  其中,新批复的四个铁路建设项目为:新建通辽连接京沈客专快速铁路、新建徐州至淮安至盐城铁路、新建赤峰至京沈高铁喀左站铁路、新建济南至青岛高速铁路,总投资超过1400亿元。

  发改委官方网站信息显示,新建通辽连接京沈客专快速铁路项目投资预估算总额为220.1亿元,正线全长197公里;新建徐州至淮安至盐城铁路项目投资估算总额414.9亿元,正线全长314公里;新建赤峰至京沈高铁喀左站铁路项目投资预估算总额为204.4亿元,正线全长164.9公里;新建济南至青岛高速铁路项目投资估算总额599.8亿元,线路全长307.8公里。

  四个项目中,济南至青岛高速铁路(下称济青高铁)投资量最大,599.8亿元的总投资中,工程投资543.8亿元,机车车辆购置费56亿元。资金来源为:项目资本金占总投资的50%,计300亿元。其中,山东省承担资本金的80%(含征地拆迁费用),由省政府负责筹措,并负责征地拆迁工作;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资本金的20%,用铁路发展基金等资金投入。资本金以外的资金利用国内银行贷款解决。

  针对密集获批的铁路建设项目,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向媒体表示,今年铁路投资有望超过去年的8000亿元投资,再创新高。“往年铁路建设的高潮一般都是在下半年,今年铁路建设开年就呈现井喷状况,说明加快铁路建设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并且各界支持力度很大。”

  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此前表示,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措施之一就是要实施好七大类投资工程包和六大领域消费工程,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和消费的基础作用。

  分析人士认为,进入二季度以来,以国家发改委为代表的部门政策中,既有稳增长的有效投资布局“暗示”,又有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入市投资的改革,这将为二、三季度的全国经济稳定增长埋下一颗“金种子”。

 

(责任编辑:袁霓)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