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解读五】关于未来五年工作的奋斗目标

2015年05月21日 16:12   来源:深圳新闻网   

关于未来五年工作的奋斗目标

  在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目标”。为此,这次党代会报告在第二部分集中阐述了“未来五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目标任务”,从五个维度作了具体、细化,既有定性描述、也有定量指标,使这一目标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更有可操作性。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二区三市”:

  “二区”:

  一是努力建成更具改革开放引领作用的经济特区。报告提出,要继续发挥好深圳的改革开放“窗口”、“试验田”、排头兵和示范区作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率先在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在国家“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先锋作用,前海开发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率先建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二是努力建成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报告提出,未来5年要全面落实《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率先形成符合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聚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拥有一批世界知名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科技创新中心。在具体指标上,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25%,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76件以上。

  “三市”:

  一是努力建成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报告提出,通过5年的接续努力,使深圳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成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标杆。到2020年,GDP总量达2.6万亿元左右。现代产业体系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地位更加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服务业高端化特征更加明显,未来产业初具规模,传统优势产业实现转型升级。金融中心、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功能显著增强,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配置中心、信息资源交流中心和高端商务活动聚集地。湾区经济形态和布局得到强化,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枢纽城市。

  二是努力建成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要求深圳坚持依托内地、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更加善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先行区,成为若干领域在亚太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到202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对外投资合作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培育形成一批新的本土跨国企业,本土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数量达8—10家;城市生产生活环境、管理方式、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程度显著提高;引进国际组织实现重大突破,国际交流活动更趋频繁。

  三是努力建成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报告提出,要进一步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实现全体市民共建共享、包容发展。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让群众享有更优质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更有品质的文化服务,使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到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万元,民生保障水平居全国前列。

  这五个目标,包括其内容所涉及的具体定位、量化指标等,都经过了反复研究、仔细推敲、科学测算,充分体现了经济特区在新时期应有的定位,也全面考虑了深圳已有的发展基础、当前的发展条件、未来的发展空间等各种因素。应该说,这“二区三市”的奋斗目标,既保持了深圳发展方向和定位的稳定性、连续性,又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要我们瞄准这一目标心无旁骛、持续努力,就一定能在今后5年实现决定性突破,将蓝图化为现实,推动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责任编辑:秦宇雯)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