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两古桥身埋垃圾堆 曾屡遭人为破坏

2015年05月22日 14:26   来源:法制晚报   

  通州的张家湾古城是京杭大运河的必经之地,位列运河的遗产名录中。古城外现存三座古桥,南门外的通运桥保存完好,是北京市级文保单位。东门外的东门桥和虹桥,作为通州区登记文物,其保护状况近年来持续恶化。

  近日,《法制晚报》记者探访发现,不仅桥下的玉带河水质不佳,两座古桥也被垃圾掩埋,无法完整示人,仅存的部分桥面遍布垃圾、杂草丛生。

  通州文管所工作人员称,已报批申请修缮资金,但尚无结果。他们表示,会为古桥挂文保牌,完善保护措施。

  保存现状 桥洞灌渣土河水已改道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秘书长梁欣立,曾走访、研究北京古桥240余座,并著有《北京古桥》一书。近日,记者随梁欣立来到张家湾古城遗址,东门外两座古桥的现状,让他颇为忧虑。

  从东门外流过的玉带河,并不像它的名字这般动人。在阳光的炙烤下,河水散发出难闻的气味。沿河西岸北行,一直不见古桥的踪影,梁欣立有些担心:“不会是被拆了吧?”

  记者一行引起一位中年妇女的好奇,她租住在玉带河边,误以为我们是来治理水污染的。问及古桥的情况,她却全然不知。直到梁欣立在一堆垃圾当中,发现了古桥的残迹。这便是建造于明代的虹桥,但形似彩虹的拱券大部分已被渣土掩埋,只露出一段桥面。若非梁欣立的指引,记者很难发现古桥的存在。

  在他十年前拍摄的图片中,虹桥的栏杆、桥沿石虽已严重缺损,但弧形的拱券仍完整可见,虹桥尚且名副其实。如今,桥南侧已被渣土填平,桥北仅露出拱券的顶端。桥洞几乎被渣土、垃圾灌满,河水也改道从古桥东侧流过。

  虹桥以北约200米是东门桥,梁欣立拍摄的照片显示,十年前该桥还能露出部分桥洞。但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时的东门桥下被渣土封堵,桥沿石被挪动,一部分已经丢失。桥面杂草丛生,堆着大量建筑垃圾。

  古城变小区隔河望两桥

  如今张家湾古城已不复存在,仅存南段城墙和复建的南门。

  两座古桥横跨玉带河,西岸现为太玉园小区,河岸与小区间相隔一排出租平房。

  这两座桥现为通州区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也被纳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京杭大运河遗产名录。

  在《大运河北京段保护规划》中,张家湾古城遗迹群包括张家湾城墙遗址、张家湾码头、通运桥、东门桥和虹桥,但记者在两座古桥周围,没有看到文保标志,以及任何物防措施,只在城南看到一座大运河的文保碑,但已经半埋于地下。

  古桥历史 因城亡而败落屡遭人为破坏

  古时的张家湾,是北京到天津的陆路必经之地,修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是当时漕运物流的集散地。

  城外三座跨河石桥也建于明代,南门外的通运桥规模最大,现在保存完好,城东的东门桥、虹桥略小。虹桥残迹长13米、宽4.8米,以艾叶青石砌筑。东门桥残迹长16米、宽5.4米。

  桥与城可谓“筋骨相连”,也因城亡而破败。《通州文物志》记载,1937年日寇占领张家湾古城后,拆掉城墙建起炮楼。1945年,中国军队拆除各城楼。1958年,生产队拆墙砖卖钱。随后,城心夯土被全部挖走。

  因村民凭借残余城墙作为自家院墙,南城墙的一部分得以保存,并与通运桥一起,在1995年被列为北京市级文保单位。虹桥和东门桥,虽然也幸存下来,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对虹桥和东门桥的保护状况,由通州文联和通州文委合编的《通州文物志》中有记述。记者查阅发现,1949年以后,对两座古桥的人为破坏从未间断。

  虹桥的石料被拆走。1998年整治玉带河,在虹桥北侧增建一座混凝土桥。当年还拆毁了东门桥东端的雁翅和部分金刚墙。

  专家建议 尽快清理垃圾悬挂文保牌

  梁欣立认为,张家湾的虹桥和东门桥,是研究京城水系的重要地标。张家湾古城几乎无存,但通过两座古桥的方位,能够判定古城东侧两座城门的位置。他介绍,古城南门本已拆毁,现存门楼是在遗址上复建的。“现在两座古桥真迹尚存,但这么多年缺乏保护。”

  他提到,两座古桥的边沿破损严重,所幸桥体结构尚存,因此建议石构件不能再随意搬走、四处丢弃。此外,古桥周边环境脏乱,渣土掩埋的情况逐年严重,他希望官方能组织人力物力,对古桥周边的渣土、垃圾进行清理,确保文物主体能得到充分展示。“文保牌也要落实到位,避免文物因无人知晓而遭到破拆。”

  官方回应 争取修缮资金完善保护措施

  今天上午,通州区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李先生称,虹桥、东门桥的情况他们已经了解。古桥地处野外,没有具体的管理使用单位,较以前确实有些损坏。“属地的张家湾镇政府,有责任进行整治。”他说,文管所早已向市文物局报批,争取修缮资金,“但过去好几年了,还在排着队。”

  记者追问两座古桥的挂牌以及保护措施,李先生表示会抓紧完善。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