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千亿PPP水利项目护盘稳增长 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速

2015年06月02日 08:47   来源:经济参考报   

  南方多省强汛袭来,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速

   随着汛期的来临,水利工程建设的提速再次成为关注焦点。《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首批PPP项目库中,水利项目计划投资近914.784亿元,具体合作方式包括股权合作、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形式。

  就在此前不久,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联合发出通知,部署开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第一批12个项目的试点工作。有关部门计划通过2年左右时间,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相关政策。

  据观察,水利工程建设已经被提到和交通运输相似的地位,成为稳增长的抓手,水利工程建设的提速也被业界公认。有资料显示,“十三五”期间将规划建设172个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其中2015年57个已开工项目需加快建设,27个新项目加紧开工,水利建设投资有望大幅超越2014年。通过梳理PPP项目库也可以发现,在未来三到五年内,水利建设的速度不会放缓。

  经济学家张其佐认为,当前应该加大定向调控力度,把资金投向类似水利工程建设这样的符合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即薄弱的具有瓶颈约束的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特别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吸引社会民间资本快速进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特许经营领域。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国家防总获悉,进入5月以来,我国南方雨量骤增,先后出现2次强降水过程。据贵州省统计的数据显示,自5月1日入汛以来,先后发生5次强降雨天气,50多个县(市、区)300多个乡(镇)50余万人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7亿元。

  与此同时,水利工程发挥了愈发重要的作用:5月18日以来,广东、广西科学调度水库,共拦蓄洪水22.5亿立方米,削峰率达62.5%至100%;福建安砂水库一次拦蓄洪水3.12亿立方米,削峰率51%。

  在首批PPP项目库中,具备防洪抗灾功能的水利工程占了全部水利项目中的大部分。浙江、山东、黑龙江、安徽、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青海、新疆等地均有相关建设项目。水利工程项目中,最高计划投资额达273亿元,为浙江温州瓯飞一期工程,政府参与的方式为股权合作。瓯飞一期围垦工程位于温州市瓯江、飞云江河口间平直岸滩,规划围垦面积13.28万亩,堤线总长约36.6公里,估算总投资273亿元,总工期9.5年。该工程立足于防御超强风暴潮的基本功能,围堤与交通道路和港口相结合,是集防洪、交通、生态、景观、渔业、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工程。

  越来越多的PPP项目和温州市瓯飞一期工程类似,在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中寻找盈利的空间。6月1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该办法明确了在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市政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开展特许经营,境内外法人或其他组织均可通过公开竞争,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并获得收益。

  国泰君安分析师表示,《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确立了社会资本可参与特许经营权的制度性创新,业界均默认其为“PPP基本法”。由于项目支持力度大且创新定价机制保障收益等举措,他认为,这有望推动水利行业景气上升。

  发改委法规司司长李亢对记者表示,在这一办法中,明确了要“发挥社会资本融资、专业、技术和管理优势,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保护社会资本合法权益,保证特许经营持续性和稳定性”。

  当然,“政府可以在特许经营协议中就必要合理的财政补贴、有关配套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提供等内容作出承诺,但不得承诺固定投资回报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事项。”李亢补充说。记者 赵晶 林远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