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两方面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

2015年06月18日 01:41   来源:深圳商报   

  6月17日,中国、澳大利亚在堪培拉签订《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由此,中国签订的自贸协定已达14个。

  近年,随着传统的以世贸组织为框架的全球贸易格局被打破,由自由贸易协定(FTA)为主体的国际贸易新格局正在形成,从而构建了由双边、多边贸易协定为基础,区域性的贸易协定为板块的全球贸易新格局。我们应该看到,美国正在建立以“两洋”贸易协定(TPP、TTIP)为主体的国际贸易新格局,6月8日G7集团峰会声明,“两洋贸易协定谈判(TPP、TTIP)最好是到今年年底完成”,由此看,中国的自贸区建设任务仍要抓紧,应该加快双边、诸边和多边的自贸协定谈判,从而参与到新的国际贸易秩序格局的建设中来。

  目前看,我国自贸区建设主要有两方面工作亟待推进。

  一方面,要加快推进自贸区战略。要发挥中国的全球第一贸易大国影响力,提高自贸区建设的影响力。2014年中国的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303万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一。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地位正在上移,可以将外贸总量影响转化为外贸规则影响力,在自贸区建设中,采取各个击破,与发达国家开展双边和诸边谈判,吸引欧美的某些国家签订经贸协定谈判。目前,中国影响力已经显现,在自贸区建设中,与冰岛、瑞士的协定已经生效,此次中澳协定签署,自贸区建设的含金量逐步提高,并且第十九轮中美投资协定谈判,正式开启负面清单谈判。

  我国要加快推进已有自贸区谈判,跟踪研究TPP、RCEP、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模式及各方分歧,寻求利益契合点,加快研究下一代贸易投资、贸易便利化、服务、投资等领域议题,积极参与规则制定,强化谈判能力建设,使自贸区成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利的重要平台”。目前,在综合考虑产业承受力和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寻求各方利益共同点,制定务实可行的谈判方针,从而加快推进现有自贸区谈判,推进RCEP、中日韩自贸区、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等谈判。

  当然,我国还应该抱以开放的胸怀,将已达成的自贸协定,与“两洋协定”进行对标分析,研究其规则,找出农业、环境保护、政府采购、投资、产权保护、劳工权益等方面的高标准要求,从而对我国加入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自贸区进行预研。

  另一方面,夯实产业基础,促进转型升级。建设自贸区的根本在于,为我国产业发展提供有利的开放环境。因此,要甄别我国产业竞争能力,适当保护弱势产业。深入研究工业、技术、服务等领域的市场开放承压能力,充分利用自贸区建设前后的过渡期,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对于个别弱势产业,强化扶持政策,通过设置门槛逐次开放,给予其减缓成长空间。

  同时,通过自贸区建设,提高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的国际流通,推动我国产业升级。目前,我国制造业仍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利用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寻求我国产业的发展机遇,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吸引先进制造业企业,带动国内产业转型与升级,同时要考虑如何引导企业合理利用外资,转移过剩产能,利用自贸区资源合理优化产业布局。

  (作者系赛迪智库副研究员)■ 本报特约评论员赫荣亮

  (原标题:两方面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

(责任编辑:魏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