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中国、澳大利亚在堪培拉签订《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由此,中国签订的自贸协定已达14个。
近年,随着传统的以世贸组织为框架的全球贸易格局被打破,由自由贸易协定(FTA)为主体的国际贸易新格局正在形成,从而构建了由双边、多边贸易协定为基础,区域性的贸易协定为板块的全球贸易新格局。我们应该看到,美国正在建立以“两洋”贸易协定(TPP、TTIP)为主体的国际贸易新格局,6月8日G7集团峰会声明,“两洋贸易协定谈判(TPP、TTIP)最好是到今年年底完成”,由此看,中国的自贸区建设任务仍要抓紧,应该加快双边、诸边和多边的自贸协定谈判,从而参与到新的国际贸易秩序格局的建设中来。
目前看,我国自贸区建设主要有两方面工作亟待推进。
一方面,要加快推进自贸区战略。要发挥中国的全球第一贸易大国影响力,提高自贸区建设的影响力。2014年中国的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303万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一。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地位正在上移,可以将外贸总量影响转化为外贸规则影响力,在自贸区建设中,采取各个击破,与发达国家开展双边和诸边谈判,吸引欧美的某些国家签订经贸协定谈判。目前,中国影响力已经显现,在自贸区建设中,与冰岛、瑞士的协定已经生效,此次中澳协定签署,自贸区建设的含金量逐步提高,并且第十九轮中美投资协定谈判,正式开启负面清单谈判。
我国要加快推进已有自贸区谈判,跟踪研究TPP、RCEP、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模式及各方分歧,寻求利益契合点,加快研究下一代贸易投资、贸易便利化、服务、投资等领域议题,积极参与规则制定,强化谈判能力建设,使自贸区成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利的重要平台”。目前,在综合考虑产业承受力和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寻求各方利益共同点,制定务实可行的谈判方针,从而加快推进现有自贸区谈判,推进RCEP、中日韩自贸区、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等谈判。
当然,我国还应该抱以开放的胸怀,将已达成的自贸协定,与“两洋协定”进行对标分析,研究其规则,找出农业、环境保护、政府采购、投资、产权保护、劳工权益等方面的高标准要求,从而对我国加入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自贸区进行预研。
另一方面,夯实产业基础,促进转型升级。建设自贸区的根本在于,为我国产业发展提供有利的开放环境。因此,要甄别我国产业竞争能力,适当保护弱势产业。深入研究工业、技术、服务等领域的市场开放承压能力,充分利用自贸区建设前后的过渡期,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对于个别弱势产业,强化扶持政策,通过设置门槛逐次开放,给予其减缓成长空间。
同时,通过自贸区建设,提高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的国际流通,推动我国产业升级。目前,我国制造业仍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利用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寻求我国产业的发展机遇,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吸引先进制造业企业,带动国内产业转型与升级,同时要考虑如何引导企业合理利用外资,转移过剩产能,利用自贸区资源合理优化产业布局。
(作者系赛迪智库副研究员)■ 本报特约评论员赫荣亮
(原标题:两方面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
(责任编辑: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