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沙化土地5年减少37万亩

2015年06月18日 15:24   来源:北京日报   

昌平西部沙坑治理前后对比图。何建勇摄

  “无风一片沙,有风地搬家,每当风沙起,处处毁庄稼。”曾几何时,北京人谈沙色变。6月17日是第2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发布,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平原造林等工程的推进,近5年来本市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37.26万亩,历史上的五大风沙危害区彻底得到治理。

  曾经风沙紧逼北京城

  北京历史上曾经频繁受到沙尘天气的困扰,上世纪70年代,还一度被列为沙漠化边缘城市。直到上世纪90年代,每年冬春肆虐的沙尘暴,仍是市民挥之不去的记忆。

  “特别是康庄、南口、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两侧,风沙更严重,被称为北京的五大风沙危害区。”市园林绿化局治沙办高工胡俊介绍。

  为治理风沙,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曾相继开展了五大阶段的“斗沙战役”,营造了一批防风固沙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又相继开展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平原治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平原造林等十大工程,通过构筑山区、平原和绿化隔离地区三道绿色屏障,形成点线面、网带片相结合的绿色防护林体系,抑制风沙源,降低沙尘暴发生的规模和频率。

  十大工程中,2000年启动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2012年开展的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在风沙治理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不毛之地变汪洋绿海

  龙庆峡荒滩位于延庆县城北8公里处,紧靠龙庆峡风景区,面积1.6万亩。荒滩上曾经遍地卵石,寸草不生。这几年通过开展京津风沙源治理,这里种下各类树木110万株,成为当地的郊野公园。

  昌平西部的南口、流村地区,过去因为常年挖沙采石,区域内大小沙坑连绵,一到起风季节,风沙吹得人睁不开眼。2012年起,昌平区开展平原造林工程,在沙坑上种树造林,把原先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汪洋绿海,见风扬尘现象也随之大大减少。

  潮白河怀柔段堤岸西侧,过去也是挖沙采石比较集中的地区,形成了6000多亩的大沙坑,有的深达七八十米。经过连续几年开展平原造林,大沙坑变成了景观林地,春天五彩缤纷的林下花卉还招来了摄影爱好者。

  “沙地种树,最重要的是抗旱节水。”胡俊介绍,为了提高苗木成活率,本市在沙地治理中,推广应用了生根粉、保水剂、抗蒸腾剂、地膜覆盖、植树袋、生态袋等一批新型实用技术、材料,在平原造林重点项目区,超过六成的落叶乔木胸径在8厘米以上,带树冠种植的苗木超过70%,实现了立地成林、成景。沙地造林树种多达168个,其中耐旱、好管、好活的乡土树种占到了85%以上。

  沙尘天气年均不足3天

  通过开展京津风沙源治理、平原造林等重点工程,截至目前,北京历史上著名的“五大风沙危害区”已全部得到治理。

  如今,永定河沿线已形成14万亩的绿色发展带,昌平沙坑煤场、怀柔大沙坑、燕山石化周边等地区也建成了大片的景观生态林。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生态新面貌吸引了大量周边百姓和城里居民前去休闲观光。

  经过多年造林,截止到去年底,本市林木绿化率达到58.4%,森林覆盖率达到41%。气象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北京的年均沙尘天气已由上世纪50年代的年均31天,降到2010年以来的年均不足3天。

  在造林治沙的同时,本市还建立了沙尘天气的预警机制,分黄、橙、红三个预警级别,在大风、沙尘天气来袭前的12到24小时做出预报,提醒有关部门和市民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