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11省份一本录取线"下跌" 17省份文理同升同降

2015年06月24日 14:33   来源:法制晚报    李文姬

  17地公布分数线 文理同升同降 同卷地区最高相差80分

  11省份一本录取线“下跌”

  今天上午,安徽省公布2015年高考分数线:文科一本597分,二本558分;理科一本555分,二本511分。

  自本月22日,甘肃、四川等地率先公布当地分数线后,各省份分数线也陆续公布出来。

  《法制晚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目前,已有17个省份发布了当地的一、二本分数线,且17省份一本分数线文理同升同降。其中11省份一本线下滑,甘肃理科线甚至下降了41分之多。

  此外,同卷地区的分数线差异依旧较大,最高理科线吉林与最低门槛宁夏竟相差了整整80分。

  特点

  17省份文理同升同降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已有17个省份公布了高考一本分数线,并且文理均同升同降。例如云南,文理本科线均下降了25分。

  由于各地高考总分不同,并存在地区差异,因此各地分数并无可比性。但与去年各地一本线相比较,有11个省份的文理线有所下降。其中理科降幅较大,降幅超过了20分的就有9地,而文科则有5地。

  去年甘肃理科一本线为516分,而今年则是475分,骤减了41分之多。广西理科一本线也降了40分。同时,文科一本线下降最多的为内蒙古,由525分一落至487分。

  记者注意到,目前公布一本线的省份中,仅有北京、江西、重庆、浙江、天津5地文理科分数线同步上涨。其中重庆的理科一本线陡升了59分。

  而变化最小的为浙江省,与去年文理一本线相比,仅分别上调了5分、8分。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介绍,每年的报考数、招生数、考题难易程度、考生发挥等均是影响各地分数线的主要因素。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曾表示,分数线如若大幅波动则因考题难易变化无常,也说明高考不规范的紊乱现状。

  对比

  全国统一卷 吉林分数线最高

  记者发现,使用同样试卷的不同省份分数线差异惊人。《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从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

  据了解,今年全国有18个省份使用全国卷。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为新课标一卷,贵州、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宁夏、内蒙古、新疆、云南、辽宁等11个省份则使用新课标二卷。

  记者梳理发现,有7个使用新课标2卷的省份公布了分数线,并且分数线差异较大。值得一提的是,吉林要求最“严苛”,其文理科一本线在使用同卷的省份中均是最高分。

  吉林文科一本线为543分,比门槛最低的内蒙古高了56分,而吉林理科线与最低线宁夏竟相差了整整80分。

  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调查显示,有8成网友赞成高考恢复“全国统一命题试卷”。但事实上,各地教育资源配置不同,即使同卷为了确保公平,各地仍然要根据实际情况划定分数线,因此全国统一命题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大。

  头名

  宁夏理科头名比一本线高246分

  据记者统计梳理,目前有12个省份的26名文理裸分头名已经出炉。江西省高考文科最高分为637分,文科头名下了“双黄蛋”,分别为来自江西师大附中的虞筱隽、婺源天佑中学的朱攀。无独有偶,长春吉大附中实验学校王爽、张哲也以661同分并列为吉林省文科头名。

  此外,记者梳理发现,在与当地一本线分差最大的文科高考头名在内蒙古。内蒙古文科裸分最高分为654分,被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学生朱宇昕摘得。她的分数比当地一本线高出了167分。

  而理科方面,宁夏理科头名与所属地一本线相差了246分。银川二中马悦以高考总成绩682分(裸分662分)摘得宁夏高考文科第一,她的成绩分别是语文113分,数学150分,外语140分,文科综合259分。

(责任编辑:庄彧)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