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部分地方强推拆村并居 新农村社区现二次空心化

2015年06月25日 10:18   来源:工人日报   闵亚平

  河南部分新农村社区现“二次空心化”

  占地60多亩,设计有6个户型550多套房子的新型农村社区,自2012年建成后却一直“撂荒”闲置——这是河南省遂平县褚堂乡马庄村推进城乡一体化中遭遇的尴尬。

  《工人日报》记者调查发现,不仅仅在遂平县,在河南其他地区,类似于马庄村这样“老村拆不掉、新社区变‘空心’”的现象并非个例。

  在离遂平县不远的平舆县东皇街道办段营社区,这里的100多套两层别墅已初具规模,然而整个社区却同样空无一人。在紧挨公路的一排建筑前矗立着多座塔吊,但这些塔吊均已停工,地上堆放着大量锈迹斑斑的钢材,一派荒凉……

  谈起村里的新农村社区建设,有留守村民告诉记者,因为没别的挣钱门路,集中居住后很多村民还是继续外出打工。而意见最大的就是社区里统一建的门面房,“人都没有,做个啥生意?都是摆设。”

  尽管农民上楼动力不足,依然阻挡不了一些地方的建设冲动。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至今,全省先后开建的新型农村社区在2000个左右,高峰时期,一些地市、县区甚至要求每个乡镇至少开建一个。

  而一些不具备条件的地方盲目“上马”新农村社区建设,其背后的目的也十分明确:让农民上楼,节约出的宅基地复垦,换取城市建设用地指标。

  按照国土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规定,各地农村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直接挂钩,若农村整理复垦建设用地增加了耕地,城镇可对应增加相应面积的建设用地。

  这一本意在于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好政策,却被一些地方政府“曲解”,演变成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新途径。

  “如果推倒了农民宅基地上的房子,增加了复垦耕地,那么城镇就可以相应地获得国有建设用地。”郑州大学一位城镇化研究专家分析说,对地方政府与开发商而言,这等于多获得了征地指标,多卖钱,多获得土地财政收益,还可以不突破中央规定的18亿亩耕地红线。他还透露说:“前几年省里大力推这个事,虽然有些反对意见,认为应该依托产业搞农村社区建设,但不少地市都是‘建了再说’,先让农民上楼。”

  据介绍,为了借助增减挂钩、占补平衡政策用于扩大城市建设用地,不少地方违背农民意愿,采取定指标、下任务、搞运动等方式来强制推进“拆村并居”,“村改社”、“宅基地换房”、“土地换社保”等措施应运而生,而强拆民房、强迫农民上楼的做法时有发生。

  4年过去,一些地方在缺乏产业支撑的情况下,盲目开建新型农村社区,导致农民上了楼却留不下来,或者干脆拒绝上楼,甚至出现了“住着楼房烧着地锅”的现象,最终形成农村的“二次空心化”。

  针对社区建设中的“空城计”、“烂尾楼”现象,河南省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纠偏”行动。该省农村办公室一位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说,2014年经过全省范围摸底调查后明确提出:已经开建的要尽快完工,避免形成“半拉子”工程;建好的要完善公共设施,确保农户搬迁;尚未开工的则要重新论证,在城镇规划区外不允许再建新型农村社区。

  “在用地指标不增加的情况下,让农民自发上楼,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在农村的延伸,这个思路是好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暨南大学管理学博士刘登顺认为,无论撤村并点还是兴建新社区,地方政府都应该首先保障农民权益,着眼村民上楼后“生活方便不方便,能不能充分就业,有没有收入来源”等具体问题,在积极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的同时,通过土地流转、组织专业合作社等方式,以产业转型推动实现农村增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多赢效果。记者 余嘉熙 本报通讯员 闵亚平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