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实施创模工程 三大计划守护碧水蓝天绿地

2015年06月26日 16:00   来源:贵阳日报   

“两湖一库”环境保护监测站监测人员在红枫湖采集水样。

贵阳市公安局花溪公安分局生态巡逻队,每天在景区巡逻,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题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贵阳视察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把提出的行动计划扎扎实实落实到行动上,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贵阳共识提出,我们应该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护生态环境已然受到全中国、全世界的共同关注。贵阳作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东道主、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的践行者,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更是不遗余力。

  2014年,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14天,优良率为86%、同比提高9.8个百分点;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9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5%,建成区新增绿地面积167.58万平方米——这是6月24日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向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提交的《关于对贵阳市2014年环境状况和环保目标完成情况的视察报告》其中的内容。

  近年来,贵阳市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载体,狠抓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执行《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深入实施“碧水”、“蓝天”、“绿地”三大保护计划,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A

  治水:环环保护链“护出”滴滴放心水

  “离开库区搬进新房,不仅保护了饮用水源,又改善了自家生活。”白云区牛场乡大山村的徐再录感叹道。和他一样,村里69户村民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全部搬离北郊水库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

  “种茶种菜不打农药,生活污水都进处理池,扮靓红枫湖,穷村变富村。”这是清镇市红枫湖畔大冲村村民邓勇的体会。正是因为坚持生态发展理念,大冲成为贵阳市十大生态文明村之一,火了乡村旅游,鼓了村民钱包。

  77岁的雷月琴老人,从1984年退休至今,30年如一日劝诫污染水源的人、捡拾水源地的垃圾、手绘南明河污染地图,从普通的环保志愿者“雷阿姨”成为远近闻名的“护水阿婆”。

  ……

  近年来,从党委、政府到普通市民,400多万贵阳人围绕集中式饮用水源整治、河流地表水保护、污水处理等内容,从基础设施、社会广泛参与、体制机制健全等方面着力“治水”,让贵阳市的河流湖泊荡漾着粼粼碧波。

  铁腕整治,有效提升水质。贵阳市通过大力实施重点企业废水超低排放和废弃煤矿综合治理项目、“两湖一库”周边城镇污水治理等项目保障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通过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创建国家节水城市大力整治河流地表水,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提高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去年贵阳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其中,红枫湖、百花湖水质稳定在Ⅲ类及以上。

  公众参与,护水如爱己眼。从2007年至今,贵阳探索环境保护“社会参与、多方共治”的模式,市“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现更名为贵阳市生态文明基金会)应运而生。通过募捐、保值增值等方式,基金会共筹集资金超5000万元,为社会各界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有效途径。截至目前,贵阳相继组建30余支生态环保志愿者队伍,拥有志愿者上万名,他们“视护水如爱己眼”,践行着“我参与、我受益、我快乐”的志愿者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水环境的良好氛围。

  创新机制,力求长效久治。在地方立法方面,贵阳出台全国首部建设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阿哈水库水资源环境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水法规”相继出台;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贵阳先后成立“两湖一库”管理局,整合环保、林业等部门资源组建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变“九龙治水”为“联合舰队”,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与“治水”的整体性、系统性;在司法机制方面,贵阳在全国率先成立环保法庭和环保审判庭(后为生态保护审判庭和生态保护法庭),建立市生态公安局和市生态检察分局,进一步完善了生态保护司法体系。

  正是这环环保护链“,护出”了滴滴放心水。

  B

  净气:从酸雨城市到空气质量全国前列

  2014年,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4天,无重度污染天数,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6%。经国家环保部确认并发布公报,去年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排名第13位,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5。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爽爽的贵阳”曾经是全国酸雨城市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于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地理条件四面环山等因素,贵阳戴上了“酸雨城市”的“帽子”。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贵阳开始了空气质量治理的漫长征程。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贵阳让全市产业结构尽快由高耗能、高污染、低产能向节能、环保、高效的高端产业迈进;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企业搬迁进程,制定产业导向性政策,全面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洁净生产;加强建成区及其周边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整治,逐渐消除新污染危害;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的推广使用进程。一系列措施,为贵阳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及工业废气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2013年以来,贵阳积极启动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攻坚工作,开展工地道路扬尘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工业废气治理、餐饮油烟治理、油气回收治理、非煤矿山治理和环境绿化提升七大攻坚,以目标倒逼进度,定期督查,确保工作落实——

  强化对全市1318个施工工地扬尘污染的管控,对主城区102条重点路段按照分级管理要求实施清扫保洁、冲洗、洒水降尘等作业;

  加强机动车尾气检测力度,严格实施机动车黄绿标管理,淘汰黄标车1.43万辆;重点监控67户工业企业,明确专人开展专项检查,督促企业稳定达标排放;先后开展187家重点餐饮企业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工作;重点管控93个矿山,严防非煤矿山扬尘污染;

  结合中缅、中卫——贵阳两条天然气管道进入贵阳的机遇,贵阳还加大管道天然气置换人工煤气工作力度。目前,贵阳中心城区36万户天然气置换工作已全部完成。

  特别是近几年来,贵阳高举生态文明建设大旗,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顶层设计,建立“目标确定、时间紧凑、责任清楚、任务明白、考核严格、奖惩分明”的大气防控工作机制,通过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和区域(片区)包保责任制度,采取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严禁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进入等手段,有效保障了大气污染治理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贵阳现在已经成功甩掉全国“酸雨城市”的帽子,空气质量排名全国前列,今后还将强力实施“蓝天守卫计划”,逐步削减大气污染物,努力实现环境空气质量逐年上台阶的目标,让空气常新、天空常蓝。

  C

  护绿:全民植绿护林建设“绿色贵阳”

  建立完善基层管理机构,78个基层林业工作站成为全市最基层的保护森林资源战斗堡垒;

  开展森林保护“六个严禁”专项行动、开展“六个一律”环保利剑专项行动、开展“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专项行动;掀起全民参与义务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的热潮,全民参与植绿、护绿,成效明显……

  这些只是近年来贵阳市全民参与护林的行动与成绩的缩影。近年来,贵阳高度重视城市森林建设,大力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全社会的护林意识不断增强。

  完善机制,做好顶层设计,指引绿色发展方向——

  增设森林公安派出所,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完善市、区两级部门行政执法联动机制;与各区(市、县)建立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把森林资源保护列入各乡镇考核内容。贵阳结合实际,近年来不断探索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体制机制,为培育和保护城市森林资源、共建绿色城市指引方向。

  联手护林,多方齐抓共管,打下绿色发展基础——

  开展为期6个月的森林保护“六个严禁”专项行动,号角吹响,贵阳迅速组织林业系统执法人员实施大规模执法检查和打击行动,市直各部门和各区(市、县)精心组织,协同作战,共同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开展“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专项行动,一声令下,如火如荼的绿色建设再次起步。

  在开展各项行动的同时,贵阳还积极探索环保法庭的“生态补偿”模式,并抓好案件信息公开、社会参与和监督、执法全过程记录等重要环节,严格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法,营造重视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

  全民动员,主动践行护绿,全城护林热潮涌动——

  在河畔、学校、村庄、城市,从政府部门到企事业单位,从公益团体到普通群众,在贵阳,植绿护绿的步伐永不停歇。年复一年,坚持不懈,种下一棵棵树,播下一片片绿……在全民植绿、护绿的行动下,仅2014年以来,贵阳主城区就增加绿地154万平方米。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市民陈维清向乡政府“主动请缨”,先后承包1718亩国有山林进行造林和管护,作为贵阳志愿植绿、护绿群体中的一员,陈维清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植树造林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山上种满了树,就等于建起了绿色银行,既美了家园,又富了生活。”

  如今,两个环城林带构成贵阳的天然生态屏障,全市森林面积达530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5%,培育和保护林业资源工作成效凸显。仅2014年以来,贵阳主城区就增加绿地154万平方米,我们生活的城市变得更绿、更爽。

  ■数字点击

  气

  优良率84.8%

  建33个公园

  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

  今年前五月,我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4.8%,同比提高6.6个百分点,其中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5项污染物浓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3.3%、15.5%、29.4%、9.1%、14.3%。

  前五个月中,我市在74个大中城市的空气质量排名一直稳居前列。其中五月份更是位列全国第11名,在省会城市中位列第3名,排在海口、拉萨之后。

  林

  建33个公园

  不断完善“千园城市”布局

  围绕加快完善“千园城市”布局,我市今年将重点推进建设33个公园。

  在优化公园绿地布局方面,按照“300米见绿,500见园”的要求,要求每个区县要布局一个城市的综合类型的公园。在实施工程建设方面,今年已经新增绿地44万平方米,并将重点新建5个山体公园、5个专类公园。同时,加快推进272个社区院落绿化,筹措200万元资金给予支持,重点打造23个院落,将具备条件的建成社区公园。

  水

  28个项目

  铁腕整治确保水质向好

  根据《贵阳市碧水保护计划》,2015年,我市将实施28个碧水保护计划项目。截至目前,28个项目已有13个基本完成,11个正在推进中,剩余4个还未开工。其中,13个基本完成的项目为清镇市麦包河河口人工湿地工程、阿哈水库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两湖一库入湖(库)支流综合治理工程等。

  本报记者 刘磊 陈雷 田方/文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