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大爷与木头结缘55年 擅长雕制龙头柱花纹柱

2015年07月01日 16:08   来源:成都日报    李自强

  寻找民间“绝活”

  古朴的庭院内,数棵参天的榕树连接起一片赏心悦目的碧绿。微翘的飞檐和精巧的雕饰将川西民居的韵味展露无遗,雕梁画栋、亭台楼阁之间无不彰显出庭院不俗的品位与格调。庭院的装修还在进行中,大厅内几位老木匠正在旁若无人地工作着,阵阵“嘶嘶”的刨子与木材摩擦的声音不断传递着,卷曲的刨花裹着纷飞的木屑洒落一地。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新津县安西镇蔡埂村,见到了今年已经71岁的李能全大爷。李大爷当了一辈子木匠,对于这门传统技艺,早已是爱入骨髓。每天拿起工具在木料上细心雕琢时,就是他最幸福、忘我的时刻。虽已年逾古稀,李能全的木工技艺相当精湛,尤其擅长手工雕制。他雕制的龙头柱、花纹柱栩栩如生,线条优美,在当地老百姓口中完全就是一个传奇。

  16岁拜师学艺

  与木头结缘55年

  时间回到55年前,家住新津县安西镇蔡埂村的李能全才16岁,年少的他不仅家境贫穷,而且还遭遇了父母双亲相继离世的打击,从此,李能全便孤身一人。面对随之而来的生存压力,李能全已经没有精力整日沉浸在悲伤之中,他得想办法养活自己。16岁的年龄,倒也可以四处当个学徒,学门手艺,或是去某个工地打个散工,可李能全却有他自己的想法。

  那时的川西坝子,房屋都是木结构的穿斗房,对木匠的倚重可想而知,木匠的社会地位也是相当高的。“我要是能够成为一个木匠,那该有多好!”年轻的李能全常常感叹。可是,要拜木匠师傅,一要有熟人介绍,二要向师傅赠送丰盛的礼品,这样的条件对于当时一穷二白孤苦伶仃的李能全来说,实在是太苛刻了。

  有一天晚上下着大雨,李能全惦记着地里的庄稼,一直在屋外忙活。这时,路边走来一人,像是受了点伤,身上挎着一个大木箱,蹒跚的脚步在雨中跌跌撞撞。热心的李能全迎面走上去搭了把手,帮路人挎着木箱,搀扶着他回到自己家中休息。为路人备好热水、饭菜后,李能全对路人的大木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木箱这么沉重,很像木匠的工具箱,这人不会是个木匠吧?”李能全有些疑惑,随即问道:“这位大哥,你这箱子里装的是什么?咋这么沉啊?”路人回答:“你打开看看。”李能全立刻打开木箱,里面果然都是刨子、墨斗、木工刀等木匠器材。路人看着李能全欣喜地把玩着这些工具,便问道:“小伙子,你想当木匠吗?”原来,这人就是新津大名鼎鼎的木匠余吉成!“想,当然想!”李能全做梦都想不到会有这样的机缘。看着这个无比喜爱木工行业的小伙子,余吉成也非常高兴,当即收了李能全为徒。从此李能全走上了木匠之路,一走就是55年。

  期待年轻人加入

  享受做一个手艺人

  师父做大件的活,他就从小件做起,等到把工具熟悉了,就开始改料。所谓改料,就是把原始木料改成师父需要的形状。师父早已名声在外,接到的活也越来越多,李能全实际操作的机会也多了起来。慢慢地,他也学着给房梁打眼,用墨斗画线,技艺成熟时他又跟着师父学起了雕功。“雕匠也属于木匠中的一种,传统雕匠只做雕活,水平非常高,像我们这种木匠,为了追求全面发展,对于雕活只能是学了些最基本的,如雕花、雕龙、雕凤等,不过,我很喜欢这样的工作。”李能全说。

  过去,人们在修房子之前,首先就是态度诚恳恭敬地请木匠师傅。吃酒席,买烟都是必不可少的。木匠师傅定下以后,再择吉日动工。那时的全木结构穿斗房,大部分都是木工的活。“房子开建以后,我就带着木匠们干活,那时缺少设备,全靠手工操作,虽然累、脏,但我们干得很开心,做出来的东西也很有韵味。”李能全回忆。

  在房子的整个修建过程中,主人家要做好木匠师傅的后勤工作。管吃管住,不敢说顿顿好酒好菜,至少要打一周的牙祭(吃肉)。最后一道工序就是上梁,主人家选好良辰吉日,摆好香案和刀头,然后将房梁吊上屋顶关键部位,届时还要组织家中的小辈或孩子们“抢梁”(一人站在房梁处,将染红的花生扔下,谁抢得多就意味着谁的运气好)。

  李能全说,他很享受做一个手艺人安静、平和的生活。在他的观念中,做木匠从来不是一个很低级的事情。“虽然现在机器作业取代很多人工作业,但近年来人们对于建筑审美方式的改变又给传统木工带来了机遇,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门古老的行业,传承这门技艺。”

  詹夜鑫 本报记者 李自强 文/图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