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石家庄入围幸福城市:评判标准中生态环境被排第四位

2015年07月03日 16:49   来源:央视网   

  【大数据揭秘】十大幸福城市中为啥会有石家庄?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最近发布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数据报告中,新鲜出炉了在大调查104个样本城市中的十大幸福城市,他们分别是:安徽省合肥市;山西省太原市 ;海南省海口市 ;湖南省长沙市;河北省石家庄市;山东省泰安市;辽宁省辽阳市;江苏省连云港市;河北省衡水市;安徽省黄山市。

资料图片。(图片:央视财经)

  这些城市是Duang的一下就出来的吗?其实,从2006年开始,“大调查”就设置了目前你对生活感受的选项,让问卷填写者自己选择感觉幸不幸福。调查的范围是全国104个城市、300个县,10万户中国家庭,而且这样做已经持续九年了。可以说,幸福不幸福,完全是受访者自己说了算,这也是评价幸福城市的唯一标准,而不是用一些外在的指标来评判。因为,幸福本来就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嘛!

  今年,十万份大调查问卷收回率是86.6%,相当于全国八万六千多个家庭,为自己的幸福感投了票。依据幸福感的比例,我们选择了居民幸福感相对最强的5个省会城市和5个地级城市,向社会发布。可以说,这份幸福感完全是百姓自己投出的呢。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有40%的受访者感到幸福。其中,10.6%感到很幸福,29.4%感到比较幸福。

资料图片。(图片:央视财经)

  有人要问了,河北石家庄也是幸福城市?这里不是雾霾经常光顾的地方吗?很多人看到这个结果似乎都有点儿难以置信。实际上,我们看石家庄地区的调查数据,可以发现,选择很幸福的人占10.45%,比较幸福的人占了30.99%,幸福比例达到41.44%,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0%)。

资料图片。(图片:央视财经)

  石家庄人是“被幸福”的吗?我们接着用数据说话—

  先来看看财经频道《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关于“宜居要素”这个问题调查,我们在问卷中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您选择居住地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百姓心中,宜不宜居的主要考虑的三大因素是:工资水平如何(40.2%),房价合不合理(36.5%)以及,社会保障怎么样(33.7%)。生态环境并不在百姓考虑宜居城市的前三个首要因素里,而是被排在第四位(生态环境32.9%)。

资料图片。(图片:央视财经)

  再来看看石家庄居民的收入情况。2014年,石家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7422元,增长了8.5%,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1123元,增长了10.5%,城镇居民收入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农村居民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近一千元。

  然后再来看看房价,石家庄目前房价平均每平米7173元,这里的房价在中部11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八。

  央视财经的记者也走访了石家庄市房管局,房管局信息中心主任史晓强介绍,根据他们对2014年石家庄主城区商品房交易情况的统计调查,发现石家庄住房消费87%的是本市居民购买,外来资金进行房产投资的比例很小,因此房价没有大起大伏,比较稳定。

  说到这里,我们也对比了一下另外三个幸福省会城市合肥太原和长沙,发现这三个城市的房价也不算高,合肥目前的房子样本均价在每平米7408元,太原的房子样本均价每平米6928元,长沙更低,目前样本均价在每平米6400元左右。

资料图片。(图片:央视财经)

  其它中部城市的房价是这样的,郑州样本均价9070元/平方米、南昌样本均价8731元/平方米,武汉样本均价7835元/平方米。

  买房是件大事,房价便宜,是不是无形中增加了居民的幸福感呢。

  就连空气质量全国最优质的海口,今年1月,这里的住房成交均价也是7780.6元/平方米,看来,合理的房价是让居民提高幸福感的硬道理。

  当然,石家庄人是很关心雾霾问题的,在“您最期待改善的生态环境”调查中,50.17%的石家庄居民期待改善空气质量。全国受访者中有35.2%的认为应优先改善空气质量,看来石家庄受访者对空气质量的关注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资料图片。(图片参与讨论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