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深圳海关一副处长落马 小三吃醋小四牵出腐败

2015年07月13日 10:35   来源:检察日报   

姚雯/漫画

 

  因移情于水疗会所的按摩女“小四”(化名),引发同一水疗会所的按摩女“小三”(化名)吃醋并在网络上公开举报,一度闹得沸沸扬扬,深圳海关稽查处原副处长黄洲洲由此应声落马。2014年10月20日,广东省深圳市检察院以涉嫌受贿罪对黄洲洲立案侦查。随着办案的深入,一起“抱团腐败”案浮出水面。近日,黄洲洲等3名海关工作人员被该院依法提起公诉。

  借稽查之机收取好处费

  2011年,海关总署发文要求对进口大理石企业进行专项稽查。深圳海关根据总署部署梳理出了应当接受稽查的企业名单。同年9月,深圳海关稽查处机动稽查一科科长甄某带着工作人员黄某等到“上榜企业”深圳某石材公司和深圳某实业公司进行稽查,发现两家公司都存在偷税漏税问题。稽查期间,石材公司执行董事郑某(另案处理)与实业公司总经理李某(另案处理)合谋,希望花钱解决问题。

  李某原是海关工作人员,后下海经商,在海关有不少“人脉”。于是,李某找到甄某和分管稽查一科的稽查处副处长黄洲洲,请求二人给予“关照”,并表示愿意给付好处费。

  经商议后,黄洲洲和甄某提出要380万元的好处费。李某应二人要求,将300万元现金交给甄某(甄某将其中的120万元交给了黄洲洲,将其中的50万元交给了黄某),另外将80万元现金单独送给了黄洲洲。拿到了好处费后,在黄洲洲与甄某、黄某的帮助下,稽查一科最终对石材公司作出了未发现问题的稽查结论,对实业公司仅作出补缴部分税款和滞纳金的处理。

  情人举报牵出受贿问题

  三人抱团,联手受贿,拿到钱后闭口不提。本以为一切风平浪静,不料没过几年,故事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

  闲暇时间,黄洲洲经常出入深圳一家水疗会所,还与按摩女“小三”建立了情人关系。后来,他又与同一家会所的“小四”有染。“小三”因此醋意大发。2014年4月的一天,“小三”对“小四”大打出手,并在网上发帖举报,一下子将黄洲洲带进了纪检部门的视野。黄洲洲随即接受调查。

  作风问题的背后,往往存在着经济问题,黄洲洲以自己的“倒下”再次印证了这句话。而这次,“倒下”的不止黄洲洲一人。黄洲洲接受调查后,让自知“有事”的甄某坐卧不安。于是,为争取从轻处理,甄某主动跑到纪检部门自首。最终,因在稽查中涉嫌共同收受巨额贿赂,黄洲洲等3名海关工作人员的腐败问题被彻查。

  利益纽带促成“抱团腐败”

  办案检察官告诉记者,在本案中,出具稽查报告需要经办人草拟、报科室领导审批后才能发出。稽查人员对明显有问题的企业违规帮忙,就是用“利益”这个纽带,将几个环节的工作人员紧紧捆绑在一起,当大家互为利益依托时,就会形成攻守同盟的保护机制。

  “这样就成了腐败共同体,违规操作后各自才能放心。”办案检察官介绍,同样在2014年案发的深圳沙头角海关腐败窝案与皇岗海关腐败窝案,也都闪现着“抱团腐败”的影子。

  “这种抱团共同腐败的利益机制,必须予以打破,否则不仅会伤害案发单位的执法公信力,也容易破坏所在单位的廉政氛围。”检察官说。

  “以罚代刑”潜藏权力寻租空间

  记者获悉,深圳海关稽查处机动稽查一科对于石材公司和实业公司存在的问题,本应移送司法部门追究其刑责,却止步于行政执法环节。有案不移、罚款了事,这种“以罚代刑”在行政执法机关并非孤例,为个别工作人员进行权力寻租创造了空间。

  任何权力,一旦制约与监督跟不上,就容易出问题。而监督的力度,从内部来说始终是薄弱的,必须要强化外部监督。对此,办案检察官认为,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不失为一条有效的监督途径。“通过‘两法衔接’机制,使司法机关能够及时共享行政执法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以罚代刑’现象的发生。”检察官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深圳市已建立了全市范围内的“两法衔接”联席会议制度,已有200余家行政执法机关或部门加入了“两法衔接”工作平台。(检察日报)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