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纳入京津冀规划幕后:击败大同赤峰等胜出

2015年07月21日 07:55   来源:齐鲁网    孔冠军

德州纳入京津冀规划幕后:击败大同赤峰乌兰察布胜出

  [提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将对德州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又将如何更好的融入京津冀以实现协同发展?齐鲁网记者以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山东德州为样本,对此展开了走访调查。

  1

  德州“一区四基地”战略地位确立。

  编者按:7月12日,德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飞主持召开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听取有关部门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下一步推动工作措施。7月17日,德州市在北京举行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合作恳谈会,并举行30个项目的签约仪式。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山东德州建设京津冀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供应、劳动力输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德州作为山东全省唯一纳入规划的城市,“一区四基地”战略地位正式确立。那么,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将对德州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德州最终以何优势脱颖而出?又将如何更好的融入京津冀以实现协同发展?齐鲁网记者以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山东德州为样本,对此展开了走访调查。

  齐鲁网德州7月20日讯(记者 孔冠军 王佳亮 徐晓雪 周树茂)每天来往德州与济南的火车有79个车次,最快的不过24分钟,最慢的也仅2个多小时。从济南出发,经过20多分钟的高铁,记者便到达德州。

  7月中旬,骄阳似火,记者在德州奔走。与以往不同的是,在街头巷尾,只要提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很多人都能与记者说上几句。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山东德州建设京津冀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供应、劳动力输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德州作为山东全省唯一纳入规划的城市,“一区四基地”战略地位正式确立。

  发酵一年尘埃落定 德州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7月17日,德州市在北京举行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合作恳谈会,邀请国家部委、北京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和科技、企业界嘉宾出席,并举行项目签约。这是德州正式纳入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城市后首次到北京开展对接活动。

  实际上,在2014年就曾传出京津冀规划扩围的消息,与德州一块进入国家发改委视野的还有山西大同和内蒙古赤峰、乌兰察布3个城市。

  2014年4月,《德州日报》消息称,日前,国家发改委初步提出将德州列为京津冀一体化城市,与首都经济圈共谋合作发展。此次规划纳入的还有山西大同和内蒙古赤峰、乌兰察布3个城市,德州主要功能为打造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生态屏障。

  据山西省政府方面的一位官员介绍,去年1月中旬,国家发改委曾组织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辽宁七省(市、区)的发改委负责人,研究讨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扩围问题,初步达成的意见是将山西、内蒙古、山东、辽宁的部分城市纳入进来。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内蒙古、山东等省份的一些参会代表,也提交了相关参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议案、提案或建议。

  京津冀一体化骤然升温,越来越多的地市积极与之对接,以便搭上协同发展的战略快车。德州市作为山东的"北大门",对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桥头堡,独特的地缘优势,让德州与京津冀紧密相连。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考验,德州最终脱颖而出。

  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在德州调研时提出,“要仿照支持西海岸新区的做法,以省委省政府或省政府的名义出台指导性意见,支持德州推进一区四基地建设”。

  “要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主动对接京津,用改革开放的办法促进各项工作。”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5月10日至11日到德州调研时如是强调。

  在6月13日,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宗国英率队到德州考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特别是德州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四基地一功能区'的作用愈发彰显,双方合作又迎来新的战略机遇。” 当时德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吴翠云的发言中就透露出了德州定位。

  而在一周之前的7月12日,德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飞主持召开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听取有关部门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下一步推动工作措施。他在会上指出,要抓住机遇,用足用好上级政策支持,把德州市更多地项目列入国家盘子,争取最大限度地享受政策红利。要积极争取省里出台新的政策,特别是在平台建设、载体建设和既有政策方面加大向德州倾斜力度,充分利用好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要争取更多政策空间,允许我们在产业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出政策、搞试点、做创新。

  4市同台竞技 为什么德州胜出?

  为什么不在京津冀三省市范围内的山东德州会被纳入?德州市委一位工作人员向齐鲁网记者透露,时任德州市委书记雷建国曾提出德州“南融北接”发展的大格局,其中“北接”主要指融入京津冀发展。直至今年召开的德州市两会上才正式提出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概念。《政府工作报告》中写道:“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初步定位我市为 ‘四基地一功能区’,带来新的政策红利。”并提出“围绕打造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集聚要素资源,突破关键领域,培植壮大十大产业集群,把德州发展根基建立在坚实的实体经济之上。”

  该工作人员表示,虽然期间领导有所调整,但是德州的很多工作是连续的、衔接的,并且越来越受重视,先天谋划与现在国家战略不谋而合。

  目前,德州市作为山东省唯一一个纳入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城市,已经成为山东省对接国家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桥头堡。全面对接京津冀,对德州乃至山东省产业转型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山东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李少星认为,山西大同和内蒙古赤峰、乌兰察布都具有与京津冀地区空间距离较为接近的特点。历史上和现实中与北京、天津以及冀北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也较为紧密。但德州与它们相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问题上,除空间接近的共同区位特点外,还具有水土、生态等自然地理的同一性,明显的区域共同意识,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等方面的特色。

  在接受齐鲁网独家专访时,李少星表示,这次协同发展已经真正打破了行政区划的限制,但如果又把协同范围局限在两市一省的范围内,将只会是一个新的画地为牢的形式。尤其是中央耗费了如此多的政治资源,如果不能奠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空间协同框架,将事倍功半。因此,这次能够把德州纳入协同范围,为京津冀地区各类功能的合理布局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从而更好地满足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对山东省而言,以德州为代表的鲁西、鲁北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方面都相对滞后。今次能够推动德州积极参与到京津冀功能重新组织与布局的大进程中,无疑将为鲁西、鲁北地区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从而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记者注意到,2014年,德州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农副产品(食品)深加工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绿色化工产业集群、商贸科技金融产业集群、文化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十大产业集群培植取得重大进展。未来,3至5年时间,将形成百亿级企业、千亿级产业、万亿级规模,即每个产业都有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每个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千亿元,十大产业集群总体规模超过万亿元。

  优势明显并不意味着可盲目对接。十大产业集群与“京津冀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这一基地定位不谋而合,而在北京举办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合作恳谈会上集中签约的30个项目也可得以良好衔接。7月17日,智慧城市等总投资高达417亿元的30个项目在仪式上集中签约。这批项目共涉及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多个产业,绝大部分来自京津地区,且半数项目投资在10亿元以上,其中落户平原的航空产业园区基地项目投资规模最大,达100亿元。

  以农业产出为例,德州常年粮食产量占山东省的六分之一,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46%。2014年,德州粮食生产实现 “十二连增”,总产达173.7亿斤,连续三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现代农业稳步发展。李少星认为,农业方面的优势并不是德州入选的唯一条件。

  德州市农业局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德州将以国家级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农业示范区 “双试点”为契机,以建设京津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高素质劳动力培训输送基地为依托,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走产品安全、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而在“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定位中提出,要建设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主要建设粮食、油料、畜禽、果蔬、酒品、木材加工等六大农产品供应基地。

  据德州市发改委工作人员介绍,国家发改委将德州市列入京津冀一体化城市,不仅得益于德州市的区位交通、资源丰富等优势,还因为良好的产业基础及发展平台。今年,德州市重点打造农副产品(食品)深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十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生态低碳发展高地建设,这都为德州市与首都经济圈的产业承接和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德州市拥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11个省级开发区,为承接京津冀等地区的产业转移打开了发展空间。

  上述德州市委工作人员表示,通州升级为北京行政副中心,保定已被纳入京津冀中部核心功能区,而德州“一区四基地”的定位势必会对德州对整个京津冀产生深远的影响,“到底能产生多大的影响,还要经过时间的考验。”

  据悉,目前《德州市人民政府加快建设京津冀“一区四基地”实施方案》已进入送审阶段,送审稿中对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进行了详细陈述。

  德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飞要求德州市发改委牵头做好实施方案的完善工作,力争“一区四基地”建设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市经济合作局要做好在京项目签约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取得新成效。

  当"北京"搬离北京 德州欲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

  7月14日,北京规划委明确表示,将有序推动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向市行政副中心转移。至此,通州作为北京市副中心的"新身份"正式亮相,也标志着北京政府搬迁的"十年传言"最终成真。

  17日,北京发改委主任卢彦表示,一般说来,凡是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功能都可以认为是非首都功能,将对存量进行有序疏解,全市将有55%行业被禁限。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和区域性批发市场、部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以及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

  前述德州市委工作人员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北京要转移100亿的产业资源,这其中或许只有40亿元的项目适合德州,其他可能更适合河北或者天津。“怎么把让40亿元的项目争取过来,然后落地、生根、良性发展,是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乐观而不能盲目。”

  政府层面已经走在前列。7月16日至17日,省委常委、德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吴翠云,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飞率队赴京展开合作交流活动,并在京举行德州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合作恳谈会。

  吴翠云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正式颁布实施,为德州市全面对接北京、全方位融入京津冀注入了强劲动力、提供了难得机遇。我们将按照规划的功能定位,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全力实施“一区四基地”战略建设,努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将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聚焦京津冀开展全方位的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活动,推动双方经贸合作结出丰硕成果、人才交流再上新的台阶;将继续用智慧和坦诚为广大投资者在德州创新创业提供优质服务,让广大客商在德州投资安心、生活舒心、发展更有信心。

  恳谈会上举行了30个项目的集中签约仪式,智慧城市等总投资高达417亿元,绝大部分来自京津地区。此前,德州市招商引资项目30%来自京津地区,两地联系越来越密切,交往越来越频繁。

  与此同时,基层也已经行动起来。在德州市夏津县渡口驿乡,记者赶到时,工作人员还在忙着测绘,为润津新能源项目启动做准备。该项目于今年4月获批,由北京天润新能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元,预计年发电量达5亿千瓦时。

  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如何走好对接这盘棋?夏津县委书记王春利给出答案:发挥自身优势,了解对方需求,明确发展定位,做好对接文章。在这一思路指导下,该县明确了三大定位:打造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生态旅游目的地。

  粮棉油加工是夏津县传统优势产业,依托中国植物油加工示范县、中国面粉大县的招牌,他们把市场瞄准京津冀,并加入科技创新元素,成为该地区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供应基地。

  17日,在山东鑫秋家纺有限公司,记者见到工人们正在忙着把生产出来的被子打包发往北京。该公司开发出无农药残留、采用有机印染、可水洗的棉被,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其在北京开设分公司,年销售额达400万元。山东鑫秋家纺有限公司经理庄秀珍向记者表示,借助德州纳入京津冀规划这一契机,将适时调整市场布局,积极融入京津冀市场。

  而在全国人大代表、德州宝丽洁公司总经理焦文玉看来,德州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为京津冀地区各类功能的合理布局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从而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高素质劳动力培训输送基地”提出,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服务体系,形成上下贯通、城乡一体的劳务输送网络,建设劳动力输送基地。力争每年对3.5万名劳动力开展就业。

  这与焦文玉的想法一致。其公司90%以上的员工都是平凡而普通的“4050”人员,大多是农民和贫困家庭的人员,属于社会上最基层的弱势群体,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弱势群体。德州“一区四基地”战略地位已经正式确立,宝丽洁公司将借这大好时机,发挥聪明才智,努力积极进行服务业转型升级,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培训出更多品德好、素质高、技能高的社会技能人员。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