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 国企如何布局

2015年07月21日 09:12   来源:光明日报   

  3月31日,有“海上石油工厂”之称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玛丽卡”号在广州完工交付。积极拓展“一带一路”等新市场、打造技术和品牌等新优势,中国外贸奋力突围,为稳增长、调结构出力,让百姓生活增惠。新华社记者 王瑞平摄

  国务院国资委日前发布《“一带一路”中国企业路线图》。逾越千年的丝路线上,密布着中国国有企业历经数十年铺就的空中丝路、信息丝路、交通丝路与海上丝路。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号角声中,央企整装再出发,它们将面临哪些新的机遇与挑战?又会合奏出怎样的共赢进行曲?

  ■中国装备“走出去”步伐加快

  打开7月份的日历,你会惊诧于国有企业布局“一带一路”速度之快、动作之密。

  7月13日,中交集团所属振华重工与阿联酋DP World签订总金额为7亿美元的港机设备订单;7月9日,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东盟制造中心建成投产;7月6日,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与马来西亚捷硕公司签署越南海阳火电厂BOT项目投资协议,该项目是迄今为止中国公司在越南单笔投资金额最大的项目……

  在国资委日前发布的“一带一路”中国企业路线图上,类似的合作与互通将被越来越多地标注上去。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国资委监管的110余家央企中已有107家在境外共设立8515家分支机构,分布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0多家央企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

  随着“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央企的海外资产也随之扩大。“十二五”以来,中央企业境外资产总额从2.7万亿元增加到4.6万亿元,年均增长12.2%。截至2014年年底,央企境外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中央企业总体的12.7%、18.3%和8.6%。

  “中央企业在‘走出去’中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增长空间不断拓展,尤其是在推动电力、轨道交通、建材等领域装备‘走出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国资委主任张毅表示。

  ■做好产能合作的新文章

  在日前召开的推进中央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批示指出,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是新阶段下以开放促进发展的必由之路,既有利于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也是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在更高层次上嵌入世界产业链条,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的共赢之举。

  数据显示,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额约占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0%,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约占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营业总额的60%。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分析,“高速增长”“中高端水平”“更高层次”三个“高”的提出显示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具备了走向新阶段、承担新任务的条件和基础;而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是当前国有企业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主题,通过国际产能合作促进“一带一路”现有合作机制进一步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扩展是中央企业对外开放的新使命、新追求。

  “过去中国经济向外走,主要是产品的输出,通过贸易的方式将中国制造的产品向外输出。而此次提出的产能合作则是产业的输出,是能力的输出。另一方面,产业输出不是简单地把产品卖到国外,而是本着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的原则,把中国的产业整体输出到不同的国家去,同时帮助这些国家建立更加完整的工业体系、提高制造能力。”李锦认为,中央企业对外开放“新”在何处?就是要在产业和能力的输出上作出好文章。

  ■本土化生产是大势所趋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与重点国家产能合作机制基本建立,一批重点产能合作项目取得明显进展,形成若干境外产能合作示范基地。

  “当前我们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技术和经验,不仅可以实现大规模地出口技术和装备,而且可以进行海外直接投资,进行国际产能合作。”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表示,很多人认为转移产能就是把设备搬出去,这样理解是不对的,国际产能合作就是指到国外投资新建工厂,自己上战场,实现生产能力的转移。

  专家普遍认为,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要契合国外市场的需求,将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链条之中,进而倒逼我国企业实现优进优出、提质增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总经理刘烈宏认为,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企业要根据产业竞争的状态以及国际贸易的特点,不断调整和升级策略,既要通过本地化生产满足当地需求,也要积极提升出口层次和质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认为,资金和人才是企业成功“走出去”必须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要通过多种途径融资,尽可能找到较低成本的资金。同时,要吸收、培养和储备“走出去”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

(责任编辑:秦宇雯)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