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9点多,京沪高速马驹桥服务区电动汽车充电桩迎来了当天的头一位顾客。一个小时后,这台比亚迪电动车“满血复活”。即使开放空调冷气,新补充的这70度电依然能支撑它向前奔跑两百多公里。
今年开始,像这样的充电桩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京津冀地区的高速公路上。昨日,北京、天津与河北三地发改委正式签署《京津冀新能源小客车充电设施协同建设联合行动计划》,将分三步建起新能源小客车公用充电设施网络。今年,京哈、京港澳、京藏、大广4条高速公路服务区将建成充电设施,北京、天津与河北主要城市平均不超过50公里就会设置一处充电设施。力争在2020年,一张一体化的新能源小客车充电网络便能浮现在京津冀版图上。
5年内建成“一张网”
伴随着这份行动计划的签署,京津冀三地充电桩建设的时间表也已出炉。市发改委副主任高朋说,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充电设施建设只是切入点,三地将在规划、政策、标准、建设、产业这5个方面实现协同,建起京津冀一体化的公用充电设施网络。
被列入这张网络的高速公路有11条,包括8条国家高速公路和3条区域高速公路。充电桩想要布满在庞大的高速公路体系上并非易事。目前,三地的联合行动计划主要分成了三步。
首先,在今年底,三地将率先完成京津冀区域的G1京哈高速、G4京港澳高速、G6京藏高速和G45大广高速公路充电设施建设,初步形成联通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石家庄、张家口等主要城市的充电设施服务走廊,平均服务间距不超过50公里。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初步计划,并非每个服务区都会配上充电桩。市发改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解释,由于不同高速公路服务区之间的距离长短不一,计划先让高速公路每隔50公里设置一处充电设施,每处先配2到4个充电桩,“未来再根据实际需求加密充电设施,并调整充电桩数量。”
第二步是在明后两年,将全面推进京津冀区域的G3京台高速、G5京昆高速、G7京新等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建设,并在高速公路充电设施主干网络的辐射带动下,加快社会公共停车区域充电设施建设。
最后一步,到2020年,三地将力争建设形成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公用充电服务网络体系。
高朋透露,三地将在今年建立京津冀充电设施协同建设工作机制,统筹协调解决充电设施建设。
京津冀充电桩已超万根
来自市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本市共推广新能源汽车1.8万辆,其中,单位及个人领域约8300辆。围绕不同领域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累计建成了超过8300根充电桩及5座换电场站,单日最大服务能力超过7万车次,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及充电设施建设水平与规模均处在全国前列。其中,在公交、环卫、出租等公共专用领域,已建成充换电场站234座,充电桩3700根,已经可以较好地满足当前示范运行车辆的用电需求。
在私人自用领域,本市已经建成约2600根随车自用充电桩,为新能源小客车用户提供基本充电保障;在社会公用领域,累计建成约2000根社会公用充电桩,其中60%以上布局在五环路以内。“目前,本市已经形成了中心城区平均服务半径5公里的公用充电网络,也缓解了新能源小客车用户的‘里程焦虑’。”高朋说。
昨天,天津与河北也对外公布了当地充电桩的建设情况。截至目前,天津市共建成各类充电桩超过1000根,其中直流快充桩70余根。河北省在建充电站共有128座、充电桩983根,已竣工并投入运营的充电站55座、充电桩721根,其全省11个地级市中,有9个市完成了新能源充电桩的编制规划,其余2个市近期即将完成。以此计算,京津冀三地的充电桩数量已经超过1万根。
六环内建5公里半径充电网
京津冀共建充电桩的同时,本市范围内的建设也已提速。高朋介绍,今年力争新建至少2000根公用充电设施,形成六环范围内平均服务半径为5公里的公用充电网络。
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的建设,本市也已经小有成效。目前北京范围内,G2京沪高速马驹桥服务区充电设施已在去年建成投用,G4京港澳高速窦店服务区、G6京藏高速百葛服务区、京津高速永乐服务区充电设施已经建成,G1京哈田家府、白鹿服务区以及G45大广高速土沟服务区充电设施也正在建设中。
根据规划内容,京津冀三地除了统筹规划三地充电设施布局建设外,还会严格执行统一的充电设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研究加强三地新能源小客车及充电设施相关产业对接合作。
(责任编辑:秦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