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潘奕桦:相信会有更多香港人在北京找到机遇

2015年07月31日 11: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杨喆

潘奕桦渐渐融入北京的生活,闲暇时他会选择到周边郊游。(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北京7月30日电(杨喆)北京上地的写字楼间,总少不了匆匆穿行的车辆与行人。这个多家互联网公司聚集之地,也是香港人潘奕桦每天工作的地方。31岁的他来到北京已有3个年头,目前在一家互联网企业做金融数据分析高级经理。

  身着休闲衬衫,戴着大大的黑框眼镜,无论忙碌还是空闲,他都喜欢让自己显得随意一些。潘奕桦觉得,比起香港,北京多出一份自在,有打拼,也少不了生活。

  而当2007年他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时,却很难想象自己会来到这座遥远的首都城市。

  刚刚毕业的潘奕桦,便很顺利地进入一家国际知名IT公司,2011年,他自己创业做手机应用开发,但并不成功,转去一家企业做顾问工作。

  但这段短暂的创业经历对他影响不小,正是在这期间,他看到内地在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我找到做外包的内地工程师,发现完全不比香港的差,对于移动互联网理解更深,对用户体验追求更强。”

  其时,香港几乎没有大型互联网企业,产品开发人才短缺。潘奕桦说,在他所在的学校,工科招生人数大约只有十年前的1/10。“这对互联网发展是一种恶性循环。”

  在北京的几次出差,让他对这座城市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优秀的互联网产品层出不穷,传统大企业跑得不够快、不贴近用户,说不定哪天传统领域市场就会被互联网企业占领。”

  2012年,当他开始到北京发展,从事互联网金融,家人并不理解。在潘奕桦父母眼中,北京毕竟是一座遥远的北方城市,生活习惯上的差异需要适应。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明智的。几年里,北京的互联网金融从最初一个全新的领域到同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潘奕桦的专业知识有了用武之地;这样的发展速度,也让他获得不小成就感。

  在几位香港朋友的帮助下,潘奕桦也在渐渐融入这座城市。“北京包容各地人的文化差异,这里的人喜欢有话直说,相处起来并不难。”

  如今,潘奕桦已经习惯在工作之余和几个“哥们儿”一起喝酒、吃“串”、吹牛,开两个小时的车到城郊的“农家院”住上几天。随着和女友的相处,他也开始计划起北京成家。

  在他看来,香港的房价让许多年轻人不得不牺牲生活去打拼,但在北京压力会小很多,更多的创业机遇和更好的创业氛围,可以让人有时间思考自己究竟想做什么。“香港很好,但想追逐梦想,会觉得被束缚。”

  “未来如果有机会,还是会自己创业。”潘奕桦笑着说,“身边很多‘90后’都已经开始创业,我31岁,在香港还是黄金年龄,在北京似乎只能做一个老创业者了。”

  潘奕桦说,目前一些香港人对北京的了解还并不多,就像几年前的自己。“相信这种情况很快会改变,会有越来越多香港人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机遇。”(完)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