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福建一家人吃兔肉吃出水银 腹痛就医

2015年08月07日 09:57   来源:东南网   

  从熟兔肉中扒出了小半截玻璃管和水银珠。

  本想吃只兔子“补一补”,不料这只兔子煮熟后,嘴里竟吃出了“沙”,吐出一看,异物竟是几颗银珠般的小水珠;在兔肉里再扒拉扒拉,更扒出了一段玻璃管!福州一市民家里最近就遇到了这悚人遭遇。一家三口食用兔肉后,出现了恶心、肠胃不适等情况,经福州总院四七六医院急诊科医生诊断,这家人误食了水银。

  虽然一家人最终并无大碍,可这只兔子体内为啥会有水银和玻璃管?周边摊主说,卖兔者曾称兔子系“山上打的野兔”;而有业内人士猜测,水银和玻璃管来自断裂在兔子体内的温度计。

  兔肉吃出水银 一家腹痛就医

  5日早晨,市民林先生从洪山桥农贸市场入口的一名流动商贩处,买了半只兔子,“都是装在泡沫箱里,已经剥好皮的兔子,一斤18元,比20元的市场价便宜点,我买了半只,有一斤多。”当晚7点,林先生夫妻俩食用熟兔肉后,都出现了恶心和肠胃不适的症状,林先生说,“当时我们以为是普通的胃痛,没太在意。”当晚10点,林先生的女儿林小姐下班,再食用已放凉的兔肉时,在肉中发现了“银水珠”。

  林小姐说,“我当时吃了块兔肉,嘴里涩涩的,像吃到了沙,吐出后发现,竟然是几个亮亮的小水珠子。”林小姐说,这“银水珠”很像此前在化学课本中见过的液态水银。

  随后,一家人赶紧剖开还未食用的兔肉,发现了一支约2厘米长的玻璃管,看着像断裂的温度计。将兔肉倒出后,锅底又发现了多颗“银水珠”,此时,林小姐感觉到腹痛,一家人连忙到附近的福州总院四七六医院急诊科治疗。

  医生看了“银水珠”照片并询问后,判断一家人误食了水银。不过,经肠胃检查,一家人并无大碍。

  业者称,病兔才用体温计

  昨日下午,记者至洪山桥农贸市场,并未见到卖给林先生兔肉的商贩。旁边一家禽店老板说,“这家摊贩在这里摆了一年多了,摊主说兔子是从山上打的野兔,但我看那个兔肉和新鲜兔肉相比有点红,感觉不卫生。”

  林先生则说,该摊贩自称做皮毛生意,兔肉是剥完皮顺带卖的,每周三带约20只兔子出现,几乎都会卖光。林先生每隔半月买一次,也发现兔肉偏红,但并不觉得有异样。

  兔肉中为何出现水银?“兔子肉里出现体温计,估计是病兔或死兔。”长乐一家肉兔养殖场的老板林先生分析,如按林家人所叙述的,断裂的玻璃管可能是断在兔子体内的温度计,水银正是来自温度计内。他说,“给兔子测体温需将体温计从兔子肛门处插入,因此可能意外断裂留在兔子体内。不过,通常养殖的健康兔子是不需测肛温的,只有兔子得病了,才需要测体温和喂药。”

  “实验用兔子通常也会用到温度计,但通常会经过严格处理。”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院一教授介绍,兔子在实验室中经常用到,测肛温也是为了观察兔子体征变化,但实验用动物严格禁止食用,实验结束必须杀死,并作无害化处理,“通常不可能流到市场上”。

  误食微量汞不会严重中毒

  “目前兔肉销售量较小,上市前通常未经检验检疫。”昨日,福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相关人士表示,兔肉不像消费量大的猪肉,有专门的检疫员并出具检疫证明,而是施行报检制度,即自愿检验检疫,所以上市兔肉通常未经检疫,市场上流动的摊贩只要符合市场规范秩序,就可以进行销售,“如果吃出问题,又没有正规票据,部门想要处理比较难”。

  “我们常说的水银就是汞,它在常温下是一种银白色闪亮的重质液体。”福州大学化工学院邱彬教授介绍说,微量的液体汞一般是无毒的,但汞蒸气和汞盐是慢性剧毒的。汞的沸点是356.7℃,常温下,汞会缓慢挥发。

  邱彬说,日常使用的体温计中含汞量较少,如体温计断裂在兔子体内,兔肉经清洗、高温烹制之后,汞基本能完全挥发,而这样蒸煮后还能看到液态汞的,应是由于蒸煮时间、温度不够,汞积存在兔肉中,放凉后又恢复为常温下的液体形态。

  虽然误食微量汞一般不致引起严重中毒,但毕竟汞是重金属,邱彬表示,误服少量水银后,可服用牛奶、蛋清等进行解毒。同时邱教授建议市民,应当从正规渠道购买正当来源的食品,平常在购买家禽回来后,在宰杀、清洗的时候要注意观察。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