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超六成企业“低缴”员工社保

2015年08月24日 07:13   来源:北京青年报    解丽

  本报讯(记者 解丽)昨日,国内最大的社保第三方专业机构“51社保”发布2015《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调研显示,尽管从参保及时性、缴费基数上看,企业社保的合规在快速提升,但仍有近62%的企业未按照职工工资实际核定,其中24%的企业统一按最低基数缴费。而这意味着员工的社保被“降低标准缴纳”,影响今后的待遇享受。

  据了解,衡量社保是否合规,主要有两大要点,参保及时性和缴费基数合规性。《白皮书》数据显示82.21%企业为员工在入职30日内即参保,较之2013年出现了超过15个百分点的大幅提升,但仍有14.51%的受访单位在试用期结束后办理,1.21%的单位视领导安排,还有2.07%的单位尚未实现全员参保。而38.34%企业的参保基数的确定符合规定,较之2013年提升了近8个百分点。但仍有61.66%的企业并不合规,风险巨大。调查显示,未合规的主要体现为三种:一是统一按最低基数缴纳,占到24.01%;按内部分档基数缴纳,占到17.96%;按固定工资部分不算奖金,占到15.20%。而从单位性质和规模看,基数合规问题较为严重的出现在民营企业(22.61%),50人以下小规模企业(24.24%)。

  此外,企业社保面临跨地区差异、职业化程度低等艰巨挑战。36%的企业呈现出员工分布全国化趋势,由于社保政策实务的属地差异性,社保经办难度加大。而调查显示,只有47.32%的企业设置了社保专岗,在企业社保管理岗位设置上,兼岗和外包超过51%,已经超越专职成为了主流方式。

  “2015北京榜样”本周上榜人物

  李勇杰:用17年打造功能神经外科“中国队”

  本报讯(记者 王薇) 17年前,他把代表着功能脑病治疗尖端技术的“细胞刀”技术引入国内,使帕金森病手术治疗的有效率明显提高,让数千例患者恢复了生活和工作能力。17年来,他的团队为中外功能脑病患者提供了最先进的治疗手段。他就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李勇杰。

  在功能神经外科领域,李勇杰的故事就是一部传奇。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从一位优秀的医学专家到一位杰出的学科带头人;他在十多年前首次把代表着功能脑病治疗尖端技术的“细胞刀”技术从美国引入国内,极大地提高了帕金森病手术治疗的有效率,让中国数千例患者在神奇的“细胞刀”治疗后,肌肉不再震颤僵直,失去的生活工作能力得到了恢复。

  在众多病人中,为给家人看病而跑遍大江南北变得一贫如洗的家庭数不胜数。每每遇到此类求医者,李勇杰心情都无比沉重。几经考虑,李勇杰提出了“终点站”概念。李勇杰在创造性地把手术的治疗范围拓展到其他运动障碍性疾病之后,又开始了手术治疗癫痫和疼痛的工作,至今已拓展到30多种功能性脑病。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在他的带领下形成了以疼痛中心、运动障碍中心和癫痫中心为核心,面瘫、面肌痉挛以及精神外科为分支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学科构架,成为国内最大的功能性脑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基地。自2009年起,研究所的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治疗量达到全球第一,成为“脑深部电刺激全球最大治疗中心”。

  其他上榜人物

  张津生,通州区梨园镇居民。张津生外出总是随身带着硝酸甘油和神宁药液。今年4月,在飞往南非的航班上,一名外国男子突然发病。他在确认此人和自己突发心脏病时的症状相似后,用药救醒了发病的外国人,并拒绝了合人民币1.2万多元的酬谢。

  窦立国,快递员。2012年,“北漂”快递员窦立国和朋友发愿为贫困地区的孩子送书。他们说到做到,两年多来把社会捐书送往全国各地,建了14所乡村图书馆。他们还把近20万件捐赠衣物一件件整理、打包,发往全国各地需要的地方。

  姚平,东四邮电局投递员。姚平投递的区域老旧平房院多,有多位空巢、孤寡病残老人日常生活无人照料,她自制“亲情服务卡”,自愿为需要帮助的孤寡老人提供帮助。

  张亚利,北京龙湾巧嫂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她靠诚信经营把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强。组织社员学习绿色防治病虫害知识,建立农药残留检测室,亲自监督包装,保证客户吃上安全、健康的农产品。

  北京榜样官方网站:http://bjby.bjwmb.gov.cn

  咨询电话:65661566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