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新地图":牛校就在家门口

2015年09月02日 09:3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赵琬微

  新学期开学在即,在曾经是择校“重灾区”的北京,家长们发现,这个暑期的中小学入学已经今非昔比:强校弱校合并重组的多了,以往的“择校大战”开始偃旗息鼓,就近入学加速普及。

  北京市教委编制公布的2015《北京教育新地图》,记录了学区制、对口直升校、教师轮岗、校际联合、集团化办学等一系列教育资源重组优化的路径和举措。这些教改“大动作”,正是北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出现“大变样”的奥秘所在。

  让学生家门口上“牛校”

  2014年,北京市中小学就近入学迈出一大步。当年全市小学就近入学比例为92.26%,初中就近入学比例为77.64%。今年2月,北京市教委明确提出,2015年北京市100%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初中实现划片入学。对于一些家长来说,严格的就近入学意味着无法“找门路”进入“牛校”。

  在家门口上学的孩子能否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些萦绕在家长心头的问题,在“教育地图”上用学区制改革试点、对口直升等方式提供了解答。比如东城区在推行学区制基础上,着力促进干部、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去年,东城区有1618名干部和骨干教师交流轮岗。

  东城区刘女士的孩子今年幼升小,本希望去名校史家小学,并托人把户口挂靠在朋友家。但由于入学政策严格实施,最终她还是把户口迁回自家房子,选择就近入学。教师轮岗制度降低了刘女士对家门口小学质量的担忧。她说:“只要政府真正下功夫改变中小学三六九等的状况,谁还愿意择校呢?”

  西城区今年大力推行“对口直升”政策,普通小学可以免试进入指定的对口优质中学。位于名校北京四中附近的西什库小学原是一所普通小学。按照政策,今年西什库小学30%的毕业生对口直升北京四中,西什库小学也很快成了幼升小热门校。

  城乡教育差距在缩小

  今年高考,北京市门头沟、延庆等郊区的孩子们高考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各个郊区总分过600分的考生人数均有增长。这为北京大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努力,交上了一份阶段性的成绩单。

  “山区中学在地理环境、条件、生源等方面有先天不足,但是老师们兢兢业业、努力自我超越。”门头沟区教委主任李永生说,通过引进资源,吸引名校、名师、科研项目、先进理念几个方面优质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今年,门头沟区高考本科上线率增幅达到21个百分点。

  为了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位于北京南部的丰台区教委成立了引进工作办公室。几年来,先后引进了北京八中、北京四中、北京实验二小等名校办分校,还引进了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和教科研机构合作办学,各类引进办学达到20多所。

  2012年北京市启动《北京市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和区域教育差距。2012年重点建设了15所学校,2013年增加30所,2014年增加20所中小学。

  “北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过去,不少成绩优异的郊区孩子到城里求学,不仅增加了求学的难度,也拉大了城乡学校之间生源的差距。”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说,这些新增的城乡一体化学校增加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将学生留了下来。

  “教育新地图”:让学生受益

  几年来,一系列硬举措让全社会感受到了北京义务教育综合深化改革的成效,也让百姓切身感受到了有关部门推进改革的决心。北京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表示,这两年,北京市义务教育入学政策的改革力度比较大,择校现象越来越少,这从制度层面给予了教育公平保障。

  从《北京教育新地图》上可以看到,改革思路都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感。“从9月新学期起,北京将首次面向全市初一新生提供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可以在网上平台跨校、跨区选课,最大程度推进资源的开放共享。”北京市教委委员、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

  专家认为,北京探索集群合作办学、九年一贯对口直升等新模式,从近期看,是为家长提供了中小学衔接的快车道;从长期看,将会发挥优质高中引领作用,激活普通初中办学的内在活力,加快普通校成长为优质校的进度,最终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受益。

  今年4月底,教育部、国家教育督导办通报督导评估意见,认定北京市16区县全部一次性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评估。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北京所辖16个区县一次全部通过督导评估认定,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记者赵琬微)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