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引发广大网民强烈反响

2015年09月07日 07:48   来源:新华网   

  纪念伟大胜利,开创美好未来。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盛大的阅兵活动展示国威军威,凝聚全民力量。连日来,广大网民纷纷为阅兵活动“点赞”。

  网民认为,阅兵活动传递出中国捍卫国家安全的强大意志,向全世界展现出中国维护和平正义的决心,提振了爱国主义精神,期待所有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磅礴盛况,振奋人心。自2日晚间起,社交媒体就进入阅兵时间,相关文字和图片在微博、微信中“刷屏”。

  “太爱我的祖国了”“热血沸腾”“爱我中华,扬我国威”等留言井喷。网民“老朱”说,钟声和礼炮响起,突然间泪下。山河长城,血肉长城,所有的付出,当有今日。

  “当人民军队以严整的军容昂首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全世界目光的检阅,那场景怎能不让人热血沸腾?”强国论坛网民“大桔子”感慨地说。

  网民“春春lucya”说,看着坦克和飞机经过广场上空,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情绪高涨,导弹方队的经过更是让人热血沸腾。泱泱大国气势恢弘,壮我国威军威,作为一个中国人这一刻我无比自豪。

  阅兵活动结束后,舆论关注热情不减,大量图片、视频和点评“刷爆”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其中,图片“老兵齐敬礼”在新浪微博获得超过60万次点赞,“完成受阅任务后士兵的笑容”获得超过30万次点赞。

  “当第一方阵抗战老兵的车辆开过天安门广场时,不少穿着当年旧军装的老兵一边挥手一边抹泪,看到这一幕,我立刻潸然泪下。国共抗战的老兵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让人崇敬!”网民“有风的季节”说。

  网民“时光说”说:“这也是老兵们的节日,因为有他们的浴血奋战,才有今天的盛世生活。吾辈不应忘记,不会忘记。我们亦当奋发,不负老兵无私付出。敬礼,再次致敬!”

  也有不少网民对抗战老兵寄予了深深的祝福。网民“刘雨潇”呼吁应给抗战老兵更好的照顾,让他们能安享晚年,“这些老爷爷的一生都太不容易了,抛头颅洒热血,用血肉筑成了保家卫国的长城。希望他们能无忧无虑地安享幸福晚年,期盼下个十年还能见到他们,请一定要安好!”

  在新浪微博上,一则帮助抗战老兵寻找遗失纪念章的消息短时间内达到数万转载量。有网民称:“5日,宁夏银川89岁抗战老兵高永福带着自己所有奖章去照相馆拍照,回家路上担心奖章磕碰,将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摘下放在外衣口袋,结果不慎遗失……”网民“Ahri狐鱼”转载并评论道:“你捡到就只是一个纪念章,但对老人却是一生的荣誉。”

  胜利日大阅兵,是对美丽中国的“精神礼赞”,更是开拓未来的“集结号”。

  网民“@松果果真”说,苦难中觉醒,危机中奋起,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扎根于神州大地,当今的中华民族已是今非昔比。正视历史,尊重历史,不滥用武力,不蓄谋战争,一个崛起并强大的中国永远都是保卫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为祖国欢呼,祖国万岁!

  据新浪微博统计,截至9月4日21时,与“9·3胜利日大阅兵”相关话题累计阅读总量达146亿人次,有2151万人参与微博讨论,4675万人为祖国点赞,点赞2.159亿次破历史记录。

  还有许多网民留言祝愿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网民“李达仁”说,总有一种精神一脉相承,总有一种使命激荡持久,总有一种担当任重道远。实现民族复兴,精神支撑是比物质保障更为强大的力量源泉;捍卫和平果实,坚守历史事实与增强综合国力同样重要。

  网民“任筱曦”说,对每个中国人来说,“九三阅兵”,是一次增强荣誉、凝聚共识、激发斗志的“空中加油”。只要我们鼓足“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那股劲,发扬“蛮拼的”精神,奋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一定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