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国际投资论坛观察:国家战略催生投资新机遇

2015年09月09日 05:58   来源:东南网   

  投资“丝路”沿线国家都将从中受益

  丝路国家的投资机遇成为2015国际投资论坛的重要议题。

  在8日举行的丝路国家投资机遇专题论坛上,来自联合国以及丝路国家的代表,围绕如何充分利用海丝战略合作创新展开对话。

  未来五年,中国将会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游人次将会达到5亿人次。论坛上,嘉宾们一致认为,“一带一路”国家的资源禀赋、市场禀赋有相当的互补性,“一带一路”是双边和多边的贸易,这个战略将让发展中国家从全球化中获得好处。

  复星集团CEO梁信军认为,中国和沿线国家、地区都能从“一带一路”战略受益。除了制造中国,还有消费中国,目前中国消费市场的规模全球第二,增长速度很快,在出境游、奢侈品和电影等领域更已跃居全球第一,令人瞩目。

  巴林经济发展委员会CEO哈立德·爱德鲁迈希、迪拜出口执行局局长萨义德·阿瓦迪认为,“一带一路”可能带来的创新机遇中,金融创新排在第一位,它将给沿线国家和周边国家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给年轻人创新创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在谈到对未来“一带一路”战略的愿景时,联合国贸发组织投资与企业司司长詹晓宁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将带动全球基础设施投资的发展、促进全球产业的调整,但在战略实施上必须做到区域层面的一体化、国别层面的本土化、产业层面的链条化。

  投资“自贸”“门”打开越大,机会就越多

  今年4月,闽、粤、津三省市自贸试验区同时挂牌,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入2.0时代。

  8日,作为2015国际投资论坛分论坛,“海外华商与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专题论坛牵动了大批海外华商的目光。

  “祖国通过自贸试验区建设构筑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令人非常兴奋。”香港经纬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香港中国商会主席兼会长陈经纬说。

  论坛现场,来自四省市自贸试验区的有关负责人与海外华商代表,细数自贸试验区必须打开的三扇“大门”。

  第一扇:时间。

  福建说,“一照一码”,实现一口受理、一表申报、一次上门、一天办结;

  天津说,“百枚变一枚”,将18个部门的109枚公章,变成一枚审批专用章,最终告别“审批”。

  “简政放权要把能放的放彻底。”中国(海南)改革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

  第二扇:贷。

  广东说,实行跨境人民币贷款,目前备案金额已超1000亿元,实际提取约300亿元;

  上海说,允许企业设立自由贸易账户,可按净资产的两倍到境外融资。

  中国侨商会副会长王学利建议,金融解决方案要尽可能多元化、系统化。

  第三扇:限。

  福建说,率先对台湾商品采信台湾认证认可结果和检验检测结果;

  上海说,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门”打开越多,机会就越多。“希望自贸试验区能够拿出敢闯敢试的勇气和魄力,加快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的对接,推广、复制更多成功的改革经验,为海外华商投资提供良好条件。”陈经纬说。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