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武汉百条道路年内换新井盖 3-5年抚平马路“肚脐眼”

2015年09月10日 11:01   来源:长江日报   

  昨日从市城管委获悉,今年全市将投入2000万元在100条道路上升级改造1万个老旧井盖,马路“肚脐眼”将逐步被抚平。

  取代老旧井盖的,是防响、防跳、防盗、防坠落、防位移的“五防”井盖。这类井盖自2009年在我市部分路段上安装试验以来,未出现一例被盗、下沉。

  昨日在青山区建设八路施工现场看到,相比普通井盖,新井盖从外观上看起来更大、更厚实。

  据介绍,这种新型的井盖名为“球墨铸铁井盖”,单个重达100至110公斤,比传统井盖重一倍,需3个工人才能抬起。因加入球墨成分,井盖变得更加坚固,承重能力大大增强。

  掀开的井盖上可以看到,井盖下方有一圈嵌入式胶条,可有效减少车辆通行引起的震动、减少响声。另外,井盖内侧还装有弹性锁定装置,盖板紧扣支座,防止井盖意外开启、跳动及位移。“如想盗走井盖,就必须对路面开膛破肚”,工人现场验证表明,用镐具钩盗井盖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类井盖的数量为百万个,其中约8万个位于交通繁忙的机动车道上。由于部分井盖设计“先天不足”、施工工艺不达标,马路“肚脐眼”频频出现,不仅影响城市形象,也给车辆通行带来极大安全隐患。

  2009年起,全市开始引入新型“球墨铸铁井盖”,但由于成本高、施工水平有限,推广速度较慢。经过近6年摸索,新型井盖的施工水平明显提升。眼下,井盖切割由过去人工开凿升级为机器切割,热混凝土替代水泥,安装一个新型井盖仅需1小时。井盖压实后,无需等待养护,即刻便可通车。

  “以前,施工水平不达标直接影响井盖的使用寿命,现在我们的施工工艺大大提升”,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型井盖5年保修,使用寿命可与道路一致。

  据了解,至今年底,全市主次干道机动车道上的新型井盖数力争达到3.9万个。未来3至5年,基本告别机动车道“肚脐眼”。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