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新天地改革新高地

2015年09月15日 00:00   来源:广州日报   

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资料图片)

  “回望十二五亮点 推进四个全面”系列报道 ④

  文/广州日报记者 练洪洋

  针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新形势,自贸区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大步迈进。2015年上半年,随着广东、天津、福建三个自贸区的呱呱坠地,加上2013年9月挂牌的上海自贸区,中国已形成由南到北四个自贸区。天时地利人和,四个自贸区各有其个性,其共性则表现在:扩大内陆和沿边开放,促进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发展,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形成各具特色的改革开放高地。

  35年前,历史给深圳一个机会,深圳还历史一个奇迹。以深圳“领头羊”的经济特区建设,为我国贡献了一个经济“新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模式,为维持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0多年后,历史再度选择自贸区,深意何在?

  一、为了经济又超越经济。“去经济刺激、去杠杆化、产业升级”被认为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抓手,其核心思想就是减少政府干预,引入市场竞争,在优胜劣汰中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在经济层面,自贸区被赋予的任务是,倒逼中国经济转型,以制度红利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超越经济层面,则在蹚入“深水区”,制度再探路。譬如,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基本制度……这些都深度触碰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难啃的“硬骨头”。自贸区优势不是制造“政策洼地”或“法外之地”,而在于制度创新,站稳政策高地。负面清单等一系列制度成果,影响深远,超越经济领域。8月10日,全国首张海关登记备案“一照一码”营业执照在广东自贸区南沙新区片区发出,标志着商事登记改革有了重大突破。

  二、对外开放又对内促进。主动适应国际规则与竞争的变化,从全球经济格局中寻找自身定位,谋求更大发展空间,对外开放既是当年经济特区的重要使命,也是自贸区的安身立命所在。对外开放、对内促进,犹如自贸区发展“车之两轮”——上海自由贸易区立足长江经济带,将更多地定位于金融业的发展;天津自由贸易区配合“京津翼”一体化战略,侧重制造业的发展及对外开放,力图辐射整个北方地区;广东自贸区,则立足珠三角,辐射香港和澳门地区,旨在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和开放;福建自贸区,侧重发挥对台优势,同时配合“一带一路”,期待在贸易等层面有所突破。联通海外国内的发展及商机,形成内外互动,是自贸区之依归。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高地、经济的升级版,自贸区一系列金融改革和制度创新,满足企业经营贸易便利化,促进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企业走出去,对企业是一个重大政策利好。广东自贸区南沙新区片区挂牌一个多月,超过1500家企业前来注册,充分说明这一点。对老百姓来说,最大的红利莫过于可以买到更多物美价廉的进口商品。5月1日开张的南沙跨境商品直购体验中心,甫开张便异常火爆,不少市民和游客前来扫货。

  中国自贸区是综合型自贸区和改革创新示范区,承担着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深水区改革的顶层设计、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任。任重而道远,自贸区仍须上下而求索,尤在目标定位、贸易增长方式、市场多元化发展布局、敏感产业保护等方面有所重视与突破。

  记者观察

  错位发展 形成特色

  记者在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采访时发现,“南沙风信子跨境商品直购体验中心”也进驻厦门,开分店,把在南沙新区片区运营跨境电商线下体验店的经验推广到厦门片区,迈出了从南沙走向全国的第一步。这里也引出一个国内自贸区、省内自贸片区既协同发展,又避免同质化问题。

  福建自贸试验区3大片给出的定位是:平潭侧重于对台,厦门立足于现代服务业等新型业态,福州探索全方位开放。区域之间产业开展合理的竞争与合作,创新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并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共创“1+1+1>3”模式。即使如此,福建自贸试验区3大片区同样存在“重叠区”。广东自贸区也一样,3大片区有共同的任务:进行制度创新,建设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构建起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化粤港澳合作等。因此,几大片区之间有必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利益协调机制,编队出发,抱团取暖,同时又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形成特色。

  与其它片区相比,南沙新区片区有着区位综合优势——南沙处于珠三角中心,拥有珠三角城市群资源,除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更要搞好“睦邻关系”,以区域利益最大化为依据,整合周边城市群功资源,推动经济一体化、自由贸易一体化,制造辐射效应。同时,拥有较为成熟的产业集聚。作为航运中心的南沙,目前已设立了华南地区唯一经交通运输部审批备案拥有船舶交易服务资质的广州航运交易所和广州航运交易有限公司。这是南沙新区片区全面打造船舶(游艇)交易、航运交易、航运人才交易、临港大宗商品交易等的基础。抓住特色,方能创出新意。 (练洪洋)

(责任编辑:秦宇雯)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