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媒体:李嘉诚的“走”或是中国经济之福

2015年09月22日 07:50   来源:北京青年报   

  本报评论员 樊大彧

  今日社评

  李嘉诚本质上是商人,而且是个地产商,近年他在大陆抛售的资产,几乎都与地产相关,他的不信任票主要是投给房地产业的。中国需要卸下房地产这个包袱,这样成本才能降低,社会才能更具活力和创造力。

  亚洲首富李嘉诚近日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其去留也成为媒体讨论的热点。过去一年多,李嘉诚抛售资产累计套现超过800亿元人民币,其近三年套现国内资产金额达上千亿元。一边是接连抛售香港及大陆的资产,另一边却大手笔在欧洲置业,李嘉诚旗下资产“脱亚入欧”的意图明显。(相关报道见A13版)

  李嘉诚的动向一贯备受媒体瞩目。近日内地一家智库发表了题为《别让李嘉诚跑了》的文章,更是在短时间内引爆舆论。这篇文章批评李嘉诚在中国经济的敏感时刻不停地抛售资产,并做出旗下公司全部外迁的举动,认为这是“过桥抽板”。网民的意见则是针锋现对且旗鼓相当。有人认为李嘉诚在大陆凭借优惠政策大赚其钱,确实不能想走就走。也有观点认为,在商言商,不能从公共层面对李嘉诚进行道德绑架,资本是逐利的,只要合法合规,李嘉诚及其资本理应来去自由。

  一篇文章掀起一场风波,可见李嘉诚的“走”触碰了无数人的痛点。一部分人对文章敏感,是因为其见诸于具有官方色彩的智库,一句“别让他跑了”让许多富人不舒服甚至紧张。其实这篇文章并没有特别的背景,更不代表官方态度,文章发表后该智库很快撤稿。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也做出澄清,指出改革的目标就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更加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官方表态让一些人的痛点得到了抚慰,但李嘉诚带来的困惑还远未消除。我们可以大喊这样的口号——“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让明天的李嘉诚们遗憾去吧”,但我们心里依然是惴惴的,毕竟亚洲首富李嘉诚“超人”的名头绝非浪得。香港商界流传着这样一句投资格言:“当李嘉诚抛售时不要购买”,回看李嘉诚的财富增长之路,他确实精于低买高卖,经常在行业接近高峰时套现,再转战下一个商机。李嘉诚的“走”,引人关注并令人惴惴的根本原因是,他是否用脚投出了对中国经济的不信任票。

  看问题要看本质,看人也是如此。李嘉诚本质上是商人,而且是个地产商。尽管李嘉诚的商业帝国目前包罗万象,但他是通过房地产起家的,而李嘉诚近年在大陆抛售的资产,几乎都与地产相关,要么是大宗物业,要么是地产公司股权。由此可见,李嘉诚的不信任票主要是投给房地产业的。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依靠投资拉动,房地产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对房地产的长期依赖,已经让很多人产生了这样的错觉:房地产不行了,中国经济就不行了。

  结合中国经济走势,以及内外环境,我们可以试着推演房地产业的未来走势。房地产是资金密集行业,资金供给及利率水平对其影响重大。过去不到一年时间里,央行连续降息,中国一年期存款利率已降至1.75%,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低利率水平。在此前提下,近期的房价水平略有回升。如此强刺激,只换来一些小反应,足以证明中国房地产长期景气欠佳。如果接着往下推演,几年后,中国进入下一个加息周期时,房价水平下降应是大概率事件。那么,中国在什么情况下会加息?自然是在转型初步完成、实体经济在消费拉动下回暖复苏的时候。由此可以得到结论,未来中国经济走势与房地产的景气,很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

  李嘉诚的“走”,说白了是一个地产商的出走。这是个坏消息吗?当然不是,中国经济已经被房地产绑架很久了,李嘉诚的“走”应该是一次不大不小的松绑,对转型中的经济甚至可能是个福音。中国需要松绑,需要卸下房地产这个包袱,这样成本才能降低,社会才能更具活力和创造力,中国经济的再出发才能得以实现。

(责任编辑:宋雅静)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