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两周年 银行低价引资忙

2015年10月10日 13:37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随着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开放进入快车道,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试验区加速集聚,各项跨境金融服务加速“花样翻新”。上海银监局自贸区业务处处长王卓怀披露的一组最新数据显示:在区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方面,截至8月末,上海银行业机构持有国际板黄金账面价值192.45亿元;辖内银行1-8月份代客开展国际板黄金结算75.62亿元。

  “以前,公司要出国门是束手束脚小心翼翼地一步步挪,生怕一不小心就摔倒了,栽一个大跟头,要花很长时间可能都爬不起来,现在有了各项支持,出国门是昂首挺胸外加大步伐‘迈’出去,效率提高了好几倍。”某公司高管对记者说。

  为什么这样说?在9月22日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召开的“上海银行业自贸区建设2周年”新闻通气会上,记者了解到在自贸区的试点银行内,光境外融资成本就不到2%,相比于境内人民币平均5.3%的货款定价,直接降低了1.5倍多。另外,由于国家简政放权,更有很多手续被简化,款项到达公司的时间也逐渐缩短,难怪企业宣称犹如吃了“定心丸”,轻轻松松跨国门。

  据了解,通过上海自贸区平台“走出去”的企业催生了大量跨境资金流、外汇需求以及投融资需求。来自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上海银行业机构投向境外贷款余额为464.43亿元,跨境直接投资项目融资余额238.62亿元,其中境外并购贷款余额60.69亿元。

  “政策给力,银行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沪上银行业人士这样评论道。

  企业“迈出去”成本变低

  如果国内一家知名集团公司欲收购境外公司股权,实现“走出去”计划,需要融资,如果走国内的一般融资程序,平均成本在5.3%左右,但此公司最终以不到2%的成本拿到了融资,这主要利用银行的分账核算单元的境外筹资功能。

  建行上海市分行利用分账核算单元的境外筹资功能,通过FTU分账核算单元从法兰克福分行拆借到7500万元英镑,成功向该集团发放FTE贷款,用于收购境外公司股权,支持企业海外业务发展。该集团可以以不高于2%的贷款价格获得3年期的7500万英镑FTE贷款,实现境外业务拓展的融资需求。

  事实上,截至上月,建行上海市分行FTN项下及为“走出去”企业融资也达到约250亿元人民币。外币功能上线后,FT账户体系连接境内、境外两个市场的优势更加明显,既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也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提升了贸易融资便利。

  据记者了解,在外币功能开通当日,农行上海市分行为多家贸易企业通过FT账户办理福费廷业务,不到2%的融资成本,远低于境内人民币平均5.3%左右的贷款定价水平,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可以说,在上海自贸区各项金融创新中,分账核算系统被业界视为一大亮点。王卓怀表示,分账核算单元建立了规则统一、高度便利的本外币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为自贸区提供了“电子围网式”的金融环境。截至8月末,已有34家银行业机构通过央行分账核算系统验收,其中29家机构共开立自由贸易账户2.38万个;分账核算单元总资产为2664.24亿元,较年初增长8.7倍。

  另外,贸区内企业在开设自由贸易账户后,可以享受银行提供的相对于传统账户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创新金融服务。华侨银行(中国)上海自贸区支行行长胡海分析称,“从客户角度而言,自由贸易账户的开设消除了客户与离岸利率、汇率市场之间的壁垒,最直接的效应就是能从境外融入资金,同时降低汇率风险。”

  以上海银行为某集团客户办理的首笔境外人民币银团贷款为例,上海银行自贸区分行作为中间协调者,协调台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及香港上海商业银行、上海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在境外组成银团,为企业提供境外银团直贷综合成本比当时境内融资成本低15%。此笔贷款没有采取传统的“内保直贷”模式,而是由境外银团依据企业公开披露的信息,直接给予企业信用贷款,这不仅是自贸区跨境融资的模式创新,更是境内企业通过自贸区走出去获得境外金融机构了解和认可的重要标志。

  记者从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了解到,在跨境信贷方面,截至8月末,上海银行业机构投向境外贷款余额为464.43亿元,跨境直接投资项目融资余额238.62亿元,其中境外并购贷款余额60.69亿元。此外,区内金融租赁公司的境外租赁资产余额为86.41亿元。

  资金“引进来”变得容易

  以前,在华外资企业的财资管理与其他地区“隔离”,资金往往无法有效利用起来。而依托自贸区的政策红利,跨国企业实现全球现金管理后,可以大大提升资金效率。

  什么是政策红利?其实就是“金融创新”。

  仔细梳理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日前发布了银行业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成绩单”。可以发现,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跨境人民币集中收付业务、自由贸易账户业务和本外币境外融资可谓是目前人气最高的四大金融业务。

  德意志银行大中国区产品管理总监张荧向新华网记者表示,跨境人民币集中收付业务可以整合集团下属多家企业经常项下跨境资金结算,合并一定时期内收付交易为单笔交易,从而大大提高集团内资金利用效率,降低跨境收付成本和汇兑成本,现在跨境人民币集中收付业务也相当热门。

  据记者了解,罗氏中国通过其在自贸区内的主办企业,将经常项下的人民币跨境结算集中起来,合并一定时期内收付交易为单笔交易的方式。花旗银行为此提供了“全套”人民币跨境服务。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集中境内外资金,并通过花旗银行全自动的双向额度控制跨境资金池系统,连接境内外两个资金池。这样打破了长期以来的‘隔离’状态,将罗氏集团在中国剩余资金有效利用起来,降低跨境收付成本,节约集团内融资和汇兑成本。”花旗中国副行长裴奕根说。

  星展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环球交易服务部主管陈德伟表示,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很受欢迎,通过该项业务,跨国公司可实现集团内部各关联企业之间的资金跨境划转,非常灵活。“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能够让企业更好地控制汇率风险,且更有效率。”

  另外,以工行上海市分行的非居民企业(FTN)二级市场并购融资案例为例。国内经济型酒店龙头企业L集团拟通过其境外并购主体,实现在境外二级市场对同类型某海外上市公司的直接收购。工商银行提供了“全额并购融资意向函+自贸区FT账户并购融资”方案,向客户出具并购融资意向函,用以向监管机构证明其出资能力,同时,工行自贸区分账核算单元借助自贸区政策,使用自身外债额度从境外融入美元资金,并以授信方式向境外收购主体的FTN账户发放并购融资。通过向境外非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突破传统金融服务的地域限制,突破原有内保外贷模式,使自贸区分账核算单元的商业银行更大程度参与到企业境外收购全过程,同时更好地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

  工行上海市分行通过对申能财务公司的需求解读及自贸区创新产品服务配套,提供担保并进行海外资金排摸,通过申能财务人民币境外借款专户,为其从工行境外机构获得低成本一年期人民币融资5000万元。通过其集中收付款专户,以境外借款所得融资为其成员单位进行经常项下境内外人民币收付,增加成员单位资金流动性,提高集团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实现集团人民币资金整合及集中管理。申能财务由此成为自贸区内首家成功开展境外人民币借款及人民币集中收付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目前,中行上海市分行已为36家世界500强、国内大型企业搭建了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与4家企业开展了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累计资金收付量超500亿;全球现金管理平台共上线集团客户达到916户。

  安永税务与商务咨询合伙人吴俊分析认为,上述新政降低了企业资金的管理成本,助推了总部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选择在上海建立区域总部或财资中心。

  试验区银行引领创新

  伴随着自贸区业务的快速扩张,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聚集程度不断上升。截至2015年8月末,区内共设有21家法人银行(含4家中资和17家外资)、95家分行(含44家中资和51家外资)、11家专营机构(含4家信用卡、2家票据、2家资金运营、2家中小企业、1家人民币交易业务总部)和295家支行级网点(含274家中资和21家外资);此外还设有六大类26家非银机构和4家资产管理公司(含3家自贸分公司和1家上海代表处)。

  从今年新设的机构情况看,突出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层级较高,分行级及以上机构数量为16家,占比48%,其中浦发银行等7家银行和3家资产管理公司在上海同城设有两家市一级分行(分公司);二是品种进一步丰富,涵盖了银行、汽车金融、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专营机构等多种类型机构。可见,扩区后,自贸区对银行业机构集聚上海的影响进一步增强。

  基于试验区联通境外、区内和区外的平台定位,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谋划在区内布局各类非持牌的总行级跨境业务中心,包括跨境资产管理中心、跨境金融市场交易中心、跨境专项融资中心等。

  招商银行上海分行在多项业务上开创了总行系统多个部门合作无间的先河,为招商银行的管理升级提供了良机。在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分行得到了总行现金管理部、总行贸易金融部、总行运营管理部、总行信息技术部、永隆银行的大力支持。同时分行公司部、国际业务部、运营管理部等多个部门通力配合,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两种模式的跨境双向资金池的搭建。在与“统一集团”的合作中,跨境双向资金池在短时间内为其解决难题,也使招商银行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上迈出了一大步,这些都让招商银行上海分行成为总行金融创新、管理创新的试验田,

  在自贸区的试验田里,兴业银行上海分行同样在支持自贸区建设和服务入驻企业发展的同时,自身获得了发展。

  作为一级分行,民生银行上海自贸区分行明确定位为该行跨境金融服务的平台和窗口,成为民生银行的“金融创新基地”。截至目前,民生上海自贸区分行已有效服务于该行32家分行,业务规模突破200亿元。在分账核算业务体系下,已开发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银租通等新产品和业务模式总计14种,其中已成熟落地8种,在短短两年内,资产规模突破300亿。

  银行业监管思路出新

  在制度允许、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自贸业务创新频出,其“底气”更多来自制度创新、监管创新。银行业监管创新中,区内银行机构和高管准入简化制度和离岸业务授权经营制度,获得复制推广的程度最高,为全国自贸区建设提升能级注入了活力。

  今年5月上海银监局在全国首创推出“自贸区银行业务创新监管互动机制”。上海银监局自贸区业务处处长王卓怀说,“自贸区银行业务创新监管互动机制”借鉴境外成熟监管经验,针对现有准入监管法规未覆盖或不尽明确、但符合自贸区金融创新政策导向的领域,在风险基本可控的前提下,允许上海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借助自贸区试验平台,通过个案突破的形式,对非行政许可类创新事项开展先行先试。

  需要强调的是,该项机制不仅有利于自贸区内的银行业机构,而且有益于上海辖内所有从事自贸区业务的银行业机构,同时也欢迎在沪银行业机构的总行以此为平台共同推进创新。上海银监局将以此前瞻探索“原则导向+持续互动”相结合的新型的创新业务监管模式,进一步支持在沪银行业机构自主创新和有序创新,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新的内在发展空间和动力。同时,该局也坚决反对违规或以监管套利为目的的创新,对于未通过该创新机制开展的无序创新或不正当竞争,该局将依法采取监管措施。

  截至目前,该创新机制推出以来,累计对接沟通10起创新案例。其中近半已经或即将落地实施,主要涉及跨境并购、跨境融资领域,如跨境并购贷款、内保外债等,为大中型国企和实力较强的民企的“走出去”提供更便利、更低成本的融资安排。

  创新试点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境内现行法规对跨境业务的适用性以及对国际通行规则的借鉴上。申报的主体则主要集中在大型银行和地方法人机构。上海银行同业银行公会表示,这一创新机制会让更多富有创新精神的银行业机构走上加速创新的高速公路,为上海自贸区建设、为科创中心建设、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