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调查:43.2%游客会把当地博物馆作为必到之地

2015年10月15日 08:1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场所。然而当许多旅游景点人头攒动的时候,有些博物馆却门可罗雀。相对于游乐园和风景区,博物馆往往不会是人们的第一去处。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进行的一项调查(2000人参与)发现,仅有17.3%的受访者表示经常去博物馆,43.2%的受访者出游会把当地博物馆作为必到之地。

  调查显示,17.3%的受访者会经常去博物馆,61.1%的受访者只是偶尔光顾博物馆。50.1%的受访者去过的博物馆数在5个以下,36.8%的受访者在6~10个,超过11个的受访者仅有15.2%。

  近日,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石渠宝笈》特展正在进行。为了一睹《清明上河图》的真迹,在上海从事物流工作的洪武先生来到北京,从早上8点30分开始,在武英殿外已经排了3个半小时的队。“这次特展的机会难得,除了《清明上河图》,《步辇图》《五牛图》和《行书伯远帖卷》等不世经典也会展出。这些都是过去两千年中国艺术文化的精华,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能一睹尊容实为大幸”。

  洪武大学毕业后,仍经常去博物馆参观,“看看历史文物,感觉特别高兴,能从那些斑驳锈蚀的器具中,真实地感受历史”。他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大多的省级博物馆都留有自己的足迹。

  对于在杭州从事IT行业的徐文龙来说,他印象中的博物馆还是太过严肃死板。“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山野间、道路旁,有很多文人墨客的题字,我觉得这些心思太丰富了,或者说太矫情了。”徐文龙坦言,他很少会去博物馆,如果想去也会去一些有玩头的科技博物馆,人文历史的一般不会考虑。据他介绍,周围很少有周末会去博物馆的,“偶尔有,我们都觉得那是在精神上有很高的需求。当然,还是一个氛围的问题,或者说,是还不具备欣赏的底气”。

  你周围人逛博物馆的氛围如何呢?调查中,对于周围愿意去博物馆的人的数量,41.4%的受访者认为只能说“一般”,也有31.7%的受访者觉得比较多,17.9%的受访者觉得不太多。

  更进一步,在日常出行时,43.2%的受访者会把一个地方的博物馆当作游览必到之地,22.3%的受访者则称不会,还有34.6%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在吉林大学博物馆学系教授吕军看来,当今世界,博物馆已经成为一个城市文明的窗口,是人们了解当地历史、自然、经济、文化——完整的城市面貌的最佳场所。“国际政要们,每到一个国家,都有一项必修课,那就是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博物馆的直观性、科学性、知识性和互动性等,都是不可代替”。

  在吕军看来,人们不应该认为参观博物馆存在门槛。“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不同的人都可以从自身角度获取他感兴趣的知识或认识”。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