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抢先布局长江经济带:出资45亿回购天河机场

2015年10月20日 10:32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谢玮

  2015年9月16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国家发改委正在“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抓紧编制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推进以黄金水道和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为代表的重大项目建设”。

  早在2014年9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提出将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标志着长江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一起,成为我国区域经济三大战略。

  这对长江沿线省市来说可谓是重大利好。近一年来,四川、重庆、安徽、湖北等不少省市“瞄准”这一战略,渐次作出布局。其中地处长江中游的湖北省动作抢眼。

  湖北省政府于今年5月29日提出《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成为湖北“落地”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纲领性文件。

  2015年9月17日,在武汉举行的“湖北—中央企业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座谈会”上,央企与湖北省现场签订合作项目33个,总投资6491亿元。

  做“祖国立交桥”出资45亿回购天河机场

  “长江中游核心增长极”——在《意见》中,这是湖北省对接国家战略,给自身定下来的发展目标。完善长江中游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成为湖北省实现该目标,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

  事实上,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曾多次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相关的地方会议中被提出。

  根据《意见》,在交通方面,湖北将建成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祖国立交桥”。全面建成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全国铁路路网中心、全国高速公路路网重要枢纽、全国门户枢纽机场和全国重要物流基地。

  在具体项目上,铁路通道建设方面,加快形成湖北省“五纵两横”为主骨架的铁路网格局,完善“七纵五横三环”高速公路布局,加快武汉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建设,开展武汉第二机场前期研究,规划建设荆州、黄冈、随州、荆门等机场,拓展航空运输网络。

  湖北机场集团办公室主任、武汉天河机场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主任孟庆举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湖北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武汉要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决心将天河机场打造成国家门户枢纽,需扩建T3航站楼。

  而在此前民航系统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武汉天河机场已于2004年完全并入首都机场集团。而今,“首都机场集团在资金方面,难以顾及天河机场的发展,特别是T3航站楼的建设。”孟庆举称。

  为将天河机场建成全国门户枢纽机场,今年2月初,湖北省和武汉市共同出资45亿元,从首都机场集团整体回购湖北省机场集团暨武汉天河机场,天河机场公司正式回归地方。

  据悉,天河机场T3航站楼修建投入资金约200亿元,除了国家投入14.5亿元外,其余资金全部来源于湖北省及武汉市的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

  这亦为本地银行带来了新的机遇。

  据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江岸支行行长徐汉丹介绍,武汉天河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项目总投资额确定为159.596亿元,作为牵头行和代理行,向武汉天河机场提供银团贷款人民币76.4035亿元,其中建行份额达37亿元。

  “建行湖北省分行发挥传统优势,积极支持地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将持续加大支持在建、续建项目信贷投放和综合融资力度。”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林顺辉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说,目前建行密切跟踪湖北省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在基础设施领域贷款余额671.3亿元,今年已累计投放166.9亿元。

  “要不是因为长江经济带,力度不会这么大。”林顺辉说。

  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14年,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逐年上升,分别为1.29万亿、1.65万亿、2万亿、2.43万亿,增幅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5年上半年以17%的增幅,跻身全国第四。

  10月8日下午,湖北省政府与中国建设银行在武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自2015年起的3年内,中国建设银行每年将累计为湖北省经济发展提供新增融资不少于800亿元,3年累计提供新增融资不少于2500亿元。

  2015年上半年,全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湖北仍然保持经济总量1.3万亿元,经济增速8.7%,居全国第六。

  央企千亿大单入鄂百亿项目达15个,为史上最多

  着眼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新布局,湖北省亦力邀央企组团入鄂。

  2015年9月17日,在武汉举行的“湖北—中央企业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座谈会”上,央企与湖北省现场签订合作项目33个,总投资6491亿元。

  据报道, 此次签约投资100亿以上的项目有15个,投资总额5745亿元,占比88.5%。包括,三峡集团与宜昌市合作现代物流和旅游平台项目(投资300亿元);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与襄阳市合作能源建设项目(投资300亿元);中铁大桥局与湖北交投公司合作石首、武穴长江公路大桥建设项目(投资130亿元);三峡集团与武汉市合作电力、新能源项目(投资100亿元)等等。

  湖北为何能吸引如此多央企?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部长刘小勇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长江经济带战略对我们企业来讲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作为基础设施的施工企业肯定要继续以长江经济带作为一个主要的经营区域参与经济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也会从施工建造商的角度投资建设一些桥梁和工程。既是适应市场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能力所及。”

  有数据显示,仅2011年至2015年8月31日,湖北就与央企共签订了456个项目合作协议,投资总额11458.08亿元。

  作为央企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的二级子公司,60多年来,中铁大桥局在湖北先后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武冈城际铁路黄冈长江大桥、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等100多个重大项目。

  据刘小勇介绍,9月17日,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与湖北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共建长江三峡枢纽多式联运体系项目,投资总额1000亿元。

  “作为中国中铁在湖北最大的二级公司,中铁大桥局一定会承担一些水利枢纽和桥梁工程项目。” 刘小勇称。

  “未来,长江上还需要95条过江通道。‘十三五’期间,我们围绕长江经济带做了一些规划。在投资领域上,过去主要是桥梁,未来包括高速公路、港口和码头等。在投资模式上,包括施工建造、BT(建设转让)、BOT(建设运营转让)及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更多的模式。”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投资部监管科科长周丽说。

  而在与央企的合作模式上,湖北省亦再出“新招”。

  据报道,2015年8月,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方案公布,湖北省级财政初步出资400亿元,向金融机构、大型国有企业、知名投资机构等定向募集1600亿元,设立总规模为2000亿元的省级产业基金。这些基金,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等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运用基金的方式合作,政府出资成本少、运营风险小,有利于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参与。

  武汉光谷试点“银行做天使投资”科技创新带动金融创新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湖北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带的重要措施之一。《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武汉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武汉建成全国重要的新技术创造中心和新兴产业生成中心。

  近年来,围绕光电子产业、生物健康产业等重点领域,武汉市不断出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据了解,凭借人才和区位优势,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各类高新企业聚集。

  武汉光谷生物城于2008年启动建设,当时产业总收入仅60多亿元。如今,生物城内聚集企业700余家,形成了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医疗器械、诊断试剂、生物服务为主导的产业板块。

  “科技型企业属于轻资产型企业,在融资方面并无优势,但又面临着研发投入导致的资金需求。”武汉光谷生物城金融协调管理办公室主任喻艳飞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说,针对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难题,通过与投资机构、银行、券商、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等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光谷生物城逐步建立了满足园区中小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需求的融资模式,形成了一条投资联动资金链,帮助企业寻求更多的市场发展资金。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初,全国性银行中有16家在东湖高新区设立科技支行,光谷成为国内银行业科技支行密集区。

  中国建设银行光谷分行副行长李劲松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助保贷”是其目前在光谷生物城大力推广的拳头产品,借助园区相关部门和助保金管理机构增信作用,在入池小微企业提供一定担保和缴纳一定比例助保金的基础上,为其提供融资。“我们不要他们的股权。” 李劲松笑言。

  “扶持这些早期企业,银行做了天使(投资)的事情。” 喻艳飞说。

  喻艳飞对透露,自2012年来,光谷生物城内获得股权资金支持的企业达62家,获得股权投资32.6亿元;获得银行信贷资金支持的企业87家,提取信贷资金32.38亿元。目前,光谷生物城“科技板”挂牌企业42家,“四板”挂牌企业15家,“三板”挂牌企业8家,拟上“三板”储备企业达20家,形成了良好的投融资局面。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