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安徽彩礼大吐槽:现金首饰新房老三样 iPhone成标配

2015年11月19日 11:38   来源:中安在线   

  霍邱一年轻男子在准备婚礼时,因难以承受女方家里提出的13余万元的彩礼财物,在上海跳楼身亡。18日,媒体报道此事件后,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讨论,更有不少市民读者致电记者,讲述在他们当地结婚时的一些习俗,以及在不同城市娶个媳妇到底要给多少彩礼。

  淮北居民:新款iPhone几成“标配”

  李翔(化名)是淮北市相山区人,2015年10月刚跟妻子结完婚。

  “我妻子也是淮北当地人。我们淮北结婚的规矩很多。”李翔说,“但这两年不知道从哪传来了新的规矩,除了常规的彩礼财物外,男方还要给新娘子买一部当年最新款的iPhone手机。”

  “一开始我也挺纳闷的,不知为何还要手机。”李翔说,“我问了周边几个同龄的朋友,他们说现在结婚送手机几乎成了‘标配’。”

  据李翔介绍,在当地常规彩礼、财物,包括现金若干、金戒指、金项链、金手镯、10箱酒、10条烟、10条鱼等。关于女方问男方要多少彩礼,李翔表示要看男方家庭的具体经济条件如何。“如果家庭条件一般的,可能只要10001元,表示万里挑一。如果家里有钱的,那就没上限了,要几十万的都有。”李翔说,“不管怎么,所有东西加一起没有10万元结不成婚。”

  萧县居民:没10万彩礼难娶到媳妇

  在萧县有句俗语称,家里有仨女儿的话会“富死”,如果有仨儿子那就只能“穷死”。原来,在萧县的一些乡镇,男女结婚时,女方提出的彩礼往往高于10万元。王大爷是萧县人,前段时间刚刚嫁了女儿。王大爷告诉记者,女儿出嫁时,他问女婿家里要了15万元的彩礼。“其实也不是必须要这个钱,而是我们这边都爱面子,男方彩礼给的少了,别人会觉得男方看不起我们女方。”

  除了萧县之外,宿州市砀山县对彩礼也有一些“特殊”要求。“我们这边男方家除了要给10万元彩礼钱,还要给‘10个10’,比如10只鸡、10条鱼、10根羊腿等等。”当地人告诉记者,“总之要凑齐10种。”

  阜阳居民:除了彩礼还要给建房子

  除了彩礼钱、3件金首饰之外,阜阳市民魏先生告诉记者,在当地有的女方还要男方建一栋3层的房子。

  “现在城市里面还好,一般不会太为难男方。”魏先生说,“越到农村地区,要的钱越多。更有不少女方要求除了给彩礼外,还要盖房子。”

  魏先生告诉记者,盖的房子也有具体要求,比如必须要有3层楼、屋内装潢要讲究等等。关于彩礼钱,魏先生说基本上都要3.6万元以上,“给的太少,哪有人愿意把女儿嫁给你?”

  蒙城居民:买衣服、零花一两万

  在亳州市蒙城县,结婚彩礼也是不少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为此,还专门有人编了一首打油诗。

  “蒙城到处是穷汉,讨个媳妇真困难。如今彩礼十几万,其他花费还不算。没房没车靠边站,呲牙咧嘴还不谈。”打油诗里写到,“衣服零花一两万,金银首饰还不算。没有楼房压十万,没钱借账也得端。”

  怀远居民:姑娘喜嫁“拆”字户

  在蚌埠市怀远一些乡村,一名男子想结婚,家里至少要准备30万元以上的钱财。

  据知情人透露,在怀远很多乡村,男子想结婚,首先家里要准备一幢婚房,除此之外,还要准备10万元左右的彩礼。

  这名知情人还给记者说了一个“段子”,当地一些农村面临征地拆迁,很多人家通过拆迁可以得到数套安置房,或者相当数量的现金补偿,周边乡村的女孩子就愿意嫁到这样的“拆迁村”来。有的村子经济条件较差,有的男孩子就想了一个点子:在村子里的墙上写上“拆”字,忽悠女孩嫁过来。

  黄山居民:嫁女不重彩礼还倒贴

  黄山市民张先生的女儿是个80后独生女,当初女儿结婚时,不仅没要女婿家给彩礼钱,还给女儿陪嫁了一套房和一辆车。

  黄山市民网黄山论坛版主“北回归线”介绍,徽州地区传统文化比较盛行,因此婚礼的传统习俗味道更浓,在细节上更讲究。

  近年来,在徽州地区的农村,男方穿传统礼服,敲锣打鼓带着大花轿上门迎亲的越来越多,大家对于传统民俗的回归持肯定态度。

(责任编辑:石兰兰)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