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韩自贸区来了:农产品餐饮说YES 化妆品说NO

2015年12月01日 10:27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韩国政府和执政党于11月17日召开紧急会议,同意批准于11月26日召开的议会会议上通过中韩自贸协定。与以往中国签订的自贸协定不同,中韩自贸协定可谓“高大上”。

  据了解,除了传统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协定之外,该协定还涉及“21世纪新议题”,包括政府采购、竞争政策、电子商务和环境等内容,这些是以往自贸协定中没有的,所以它的版本更高。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室主任赵江林表示,除了涉及以往没有的新议题之外,在传统的投资、服务贸易方面,中韩自贸协定的水平也提高了,这个升级版的自贸协定更贴近发达国家标准。同时,它涉及的领域也有很多,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金融、电信、环境、电子商务等17个领域。当然,双方还有一些敏感领域没有放开或逐渐放开。从双方降税安排看,中方的高度敏感产品主要是汽车、机械、化工、钢铁、电子等制造业领域的一些中高端产品,韩方的高度敏感产品主要集中在农水、纺织、汽车等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不同行业对中韩自贸区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可谓有人欢喜有人忧。

  卖出去和买进来都划算

  陈晓梅一家住在山东寿光,这里是有名的大葱产地,去年寿光大葱产量达到15万吨,其中一部分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

  听说中韩自贸区设立后一部分农产品将会降低关税,陈晓梅很兴奋:“韩国人的饮食离不开大葱,所以每年寿光大葱有很多出口到韩国。如果大葱的关税降低,肯定会有更多的葱卖到韩国去。”

  据中华工商时报记者了解,在此次中韩关贸协定中,大米、辣椒、大蒜、洋葱以及苹果等重要农副产品不在减免关税的行列,因此,陈晓梅家的大葱会不会以更优惠的价格在韩国销售还要耐心的等待。

  希望自贸协定尽快落地的不仅是农产品行业,很多餐饮店也在翘首期盼。“我们这家烤肉店很多厨具和原材料都是韩国进口的,如果关税降低我们的成本就会降低。”在望京的某家韩式烤肉店老板指着一个石锅向记者介绍,“这些锅是做韩式料理的必备之物,也是消耗品,我们店都是从韩国进口的,只有用专业的厨具才能做出地道的韩国美食。如果自贸协定落实,我每年用在器材采购的成本大约能节约10%左右。”

  而食材也是韩国料理的关键因素之一,“辣椒酱、泡菜这些消耗量很大的食材,如果我从韩国进口那么成本很高,客人也不一定能接受。所以现在我店里都是聘请了韩国的师傅到中国来,在中国制作这些产品。”但是,店老板仍然不满意:“毕竟中国很多原材料和韩国是由区别的,制作出来的泡菜口味还是有差别的。如果取消关税后,泡菜、海苔这些产品的采购成本和我现在雇佣师傅制作的成本相当,我肯定是要选择进口的,因为我想在中国做地道的韩国料理。”

  此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主任许宏强认为,除了一些企业,中韩自贸协定还将惠及两国消费者。比如,一些家电产品、日用化工品、服装、鞋帽等赴韩旅游购物或韩国代购的热门产品将更加便宜。对韩国消费者来说,也将以更加优惠的价格买到来自中国的农水产品、服装和鞋类、家电等产品。

  中小工业企业或将受益

  对中小工业企业而言,借助中韩自贸协定在韩国投资也将带来更多增值效益。如一家中国企业2013年在韩国注册成立,主要业务是把中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推介到韩国各大太阳能发电站。中韩自贸协定生效后,公司可以减免8%的关税,而且由于韩国与美国、欧盟等5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自贸协定,中国企业可以借此进入世界市场,绕开贸易壁垒。

  在货物贸易方面,中国最终将有91%的产品对韩国取消关税,覆盖自韩国进口额的85%。同时,韩国最终将有92%的产品对中国取消关税,覆盖自中国进口额的91%。中国的纺织服装、有色金属、钢铁、机械设备等行业企业,可以进一步降低对韩国出口成本,提高在韩国市场份额。韩国的机械设备、化工、液晶显示等行业企业,也将更好地分享中国的广阔商机。

  据了解,今年在韩国注册的中国企业就多达255家。某民企的理事在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韩国也是整个贸易体的中转站,通过它也可以辐射到,欧盟,甚至美国或者更大的市场,就说我们也通过这个跳板,我相信我们公司也会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魏敏)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