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黑辽逾七成重点行业税收负增长 转型乏力陷财政困局

2015年12月03日 07:45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今年我们组织税收收入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企业停产停工率居高不下,很多企业剩下的只有呆账,回收企业欠税难上加难。”东北某市地税局局长对《经济参考报》记者的寥寥数语透露出东北财政的丝丝寒意。

  受经济下行影响,当前东北地区财政运行情况不容乐观。大批企业亏损、停产、裁员,多数重点行业税收下降,黑龙江、辽宁、吉林三省财政收入持续负增长。与此同时,财政收支矛盾日趋尖锐,财力薄弱的市县财政运行困难,个别县乡拖欠工资的问题或难避免。

  已赋闲在家两个多月的苏建正谋划着转行,他所在的吉林某国有煤炭集团下属公司从2014年底起依靠贷款发工资的日子还是走到了尽头,在今年亏损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半停产、降薪裁员成为最终的选择。

  相形之下,龙煤集团10万人的分流改革似乎更具刮骨疗伤的痛感。这家东北最大的煤炭企业、黑龙江最大国有企业,从2012年开始连年亏损。数据显示,该企业2012年净亏8亿元,2013年亏损扩大到23亿元,2014年亏损接近60亿元。按官方“2015年前八个月同比减亏11亿元”的口径看,龙煤集团今年三季度亏损仍在30亿元左右。

  记者梳理发现,黑龙江、辽宁超过七成重点行业税收负增长。

  黑龙江全省16个重点行业中,只有4个行业税收正增长,其余12个行业税收均负增长。辽宁省的情况更为悲观。前三季度,仅成品油等个别行业保持正增长,其他重点行业税收均持续负增长。需要指出的是,汽车制造业已经连续六个月税收负增长,房地产业已连续21个月税收负增长,而采矿业税收自2013年底以来基本为负增长。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辽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22.7%,黑龙江同比降20.1%,吉林同比降3.1%,东北三省财政收入负增长,步伐一致。更为严峻的是,财收负增长的幅度还在进一步扩大。以辽宁为例,前七个月辽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降21.7%,前八个月同比降22.9%,而前九个月则同比下降27.4%,降幅不断扩大。

  “原油量价双降对我市财政收入影响比较大。财政收入持续负增长,收入下降趋势明显,丝毫没有减弱。”大庆市财政局人士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在收入大幅下降、增收难度不断加大的同时,东北地区收支矛盾不断尖锐,财政运行困难、支出乏力。

  黑龙江某市财政局人士告诉记者:“我们底子薄,财政收入特别紧张,是典型的吃饭财政,很多基本支出到现在都没有办法兑现。以社保支出为例,去年有30多亿元的支出缺口,以前除了中央资金之外,都是省里拿钱,现在省市要三七分,我们地市本级要拿出25亿元支出,而全市可用财力总共不到30亿元,我们所有人得不吃不喝才够拿的。”

  一位煤炭大市的政府官员告诉记者:“我们市一煤独大,煤炭一感冒我们就发烧。最近三年恰逢煤炭行业三期叠加,出现了重大困难。黑龙江四个‘煤城’中,有的已经困难到工资都发不出来了,非常艰难。”专家表示,在上级财政的支持下,当前尚未出现大面积的拖欠工资问题,但若长此以往,个别县乡拖欠工资的问题将不可避免。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东北财政遇到的困难是东北经济问题的投射。东北一些地方“一业独大”等问题突出,依靠资源、传统重化工业的经济结构多年未有明显改善,成为此番向下拉动的主要力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则认为,东北经济下行除了行业冲击外,更深层次的还是体制问题。“此番经济下行考验企业生存能力而非扩张能力,但东北国有企业这么多年没有很大改革,特别是大型国企改革,比起其他地区还是相对落后的,生存能力和转型升级能力比较差。”他说。

  也有专家指出,虽然陷入短期困境,但未来东北仍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区域。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东北经济有其特有的积极因素,人口密度低、土地资源相对充裕、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比较高、固定资产储备也比较多,这都是其发展的基础。这些年私营企业比重在上升,对经济形成新的推动力量,第三产业比重有所提高,第二产业转型升级也在向前推动,“我觉得未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发育,东北将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区域”。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