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涉毒案件持续增多
有人在中小学交易毒品
本报记者 高健
海淀法院昨天发布了近六年来毒品犯罪案件变化情况调研报告,指出女性、未成年人涉毒案件持续增多,甚至有人在中小学交易毒品。
冰毒成为“第一大毒”
由于国际各方对海洛因核心产地长期打击,海洛因近年产量和入境量明显减少。而以冰毒为首的新型毒品的加工工艺和流程相对于海洛因更加高超、隐蔽、简化,来源和渠道也较为分散、多样,输入量明显超过海洛因。冰毒犯案人既有京籍人员,也有来自东北、华北等多个地区的人员,交易地点也较为分散。这些新型毒品、新兴涉毒人群出现时间较短,警方尚未能全面掌握其规律与特征,目前此类案件激增。
女性涉毒者占两成
今年至今涉毒被告人达308人,其中,男性246人,女性62人,女性约占涉毒犯罪总人数的20%。而最近几年,女性涉毒比例基本都在20%左右浮动。“女性涉毒犯罪案件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犯罪中女性所占比例。”法官介绍,据统计,在歌厅、夜总会、会所、洗浴中心、酒吧等娱乐场所工作的女性涉毒犯罪人数增长较快,而且此类人员大多比较年轻,“以贩养吸”、“以娼养吸”、“以赌养吸”的情况比较严重。另外,一些年轻女性、“现代”女性喜欢追求刺激,也加入了吸毒行列,最终难以自拔。
白领压力大称靠毒品“减压”
无业人员始终是六年来毒品案件的犯案主体人群,许多吸毒者缺少正常的经济来源,在现实生活压力和毒品利润诱惑的双重作用下,走上贩毒道路。同时,具有吸毒、贩毒或其他违法犯罪前科的人员也是毒品犯罪的主要犯案人群,六年来所占比例一直较大,基本保持在一半左右。
近年来,白领,甚至是在校学生涉毒案件越来越多,而且,此类人员大多涉及“冰毒”、“氯胺酮”等新型毒品犯罪。他们普遍表示,竞争太激烈,长期处在高度紧张或重压之下,产生焦躁、抑郁、烦闷等不良情绪,偶然接触毒品后,毒品就成为他们减轻压力的心理依赖品,借助毒品缓解压力或逃避现实。
另外,未成年人涉毒形势严峻,存在群体性吸毒和传播迅速的特征。
毒品交易转向餐厅等公共场所
六年间,海淀法院审理的跨区贩毒案件迅速增加,近两年已达到85%以上。
另外,近年毒品犯罪的交易场所也在不断地变动、转移:从之前路边、胡同、厕所、停车场、立交桥下、地下通道等人群稀少的场所,向酒店、出租房等更加隐蔽的场所,或者是酒吧、餐厅等人群密集但又相对隐蔽的公共场所转移,甚至有在中小学等青少年活动场所交易的情况。
建议:减少戒毒人员交叉传染
法院建议,加快戒毒康复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尽量减少吸毒人员在戒毒期间出现交叉传染等恶性循环,特别应注重建立对初次戒毒或毒瘾轻微人员与屡戒不改或有贩毒劣迹人员的分类治疗机制,防止后者对前者的不当影响。相关机构应强化对涉毒人员的动态管控,降低复吸率和再犯比例。法院则对吸食和贩运新型毒品人员给予严厉打击和高限处罚。
校园犯罪案近六成起因微小事件
本报讯(记者 骆倩雯)今天是国家宪法日。北京高院近日随机抽取近五年发生的50件校园犯罪案件分析发现,校园犯罪案件中,因偶发小事儿引发的占了近六成。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未成年人审判庭庭长赵德云介绍,近年来,在现实生活中,由微小语言冲突所引起的犯罪案件已经越来越常见。在北京高院随机抽取的50件校园犯罪案件中,同学之间的偶发事件或平时恩怨等“琐事”,往往成为冲突的诱因,比如排队、碰撞、口角、玩笑,甚至一个眼神等小事件引起的犯罪约占58.1%。这反映出,未成年学生处理纠纷的能力较弱。
统计显示,在校园犯罪案中,罪名分布相对集中,排名前三位的案由分别是故意伤害罪(43.1%)、聚众斗殴罪(23.5%)和寻衅滋事罪(15.7%)。
校园犯罪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犯罪波及面广,后果严重。这50件案件中的受害人数有近百人。其中伤害类案件中,经常一个案件同时造成多人受伤,有近30%的被害人身受重伤或死亡。在性侵害案件中,有的被害人多达近10人,不仅给未成年当事人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而且在社会上也造成了恶劣影响和危害。
此外,法院提醒,校园性侵害案件不容忽视。此类案件虽然数量不多,但其社会危害性以及对未成年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调研显示,体育学校、艺术学校、“一对一”课外辅导班等特殊学习场所的校园性侵害相对易发。这与“小班授课”、“单独授课”的特殊教学模式不无关系。一旦缺少监督,容易给少数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