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陕西今年立案查处10947人 其中局处级干部318人

2015年12月08日 10:43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李翔宇 刘洁 叱骁峰

  “今年以来,陕西省纪检监察机关共谈话函询708人,其中厅局级正职55人、厅局级副职54人;全省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案件602起,处理776人,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692人;全省立案查处10947人,包括厅局级和处级干部318人,其中厅局级干部32人、县处级干部286人;移送司法机关353人,占党纪政纪处分总人数的3.2%。”12月4日,陕西省纪委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该省纪检监察机关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为了转变工作作风、传导落实“两个责任”压力,省纪委班子成员对各市(区)纪委书记和省直单位纪检组长(纪委书记)开展大约谈,要求加大监督执纪力度。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监督执纪过程中,以党章党规党纪为标尺,除追究当事人的党纪政纪责任外,对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力、监督责任不到位的严肃追究责任,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监督执纪工作常态。

  “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厅党组落实主体责任不力,纪检监察机构监督执纪失之于宽、失之于软。”针对省国土资源系统违规违纪问题突出、腐败案件频发的问题,省纪委主要领导对省国土资源厅领导班子开展集体约谈,指出发生问题的原因。

  “要从反思问题发生的根源入手,逐项对照,举一反三,全面查找各项工作的差距。要强化措施,对症下药,着力在落实责任、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上下功夫。”今年10月15日,榆林市纪委对1至8月份“四风”问题“零查处”的佳县纪委进行集体约谈。榆林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张凯盈说,“零查处”问题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思想不够重视、好人主义作怪、畏难情绪抬头,担当意识不够、传导压力不足。这次约谈不仅是分析问题、研究整改措施,还要以此警醒全市纪检监察机关。

  陕西省纪委副书记、监察厅厅长龚汉江对记者说:“对来信来访、纪律审查中发现的党员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涉案未处理的人员,我们要求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综合运用警示教育、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方式,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

  陕西省纪委今年6月出台关于深入纠正“四风”推动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四风”和腐败问题的意见,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注重抓早抓小,动辄则咎,用纪律管住大多数。

  今年8月23日,商洛市洛南县委副书记赵立民应同学之邀到该县谢湾万寿菊种植园、馒头山游玩。其间,赵立民安排县委办用公车将其女儿送回县委机关宿舍。当晚,经县机关事务接待所王某安排在营业性餐馆宴请其同学和朋友。在省、市纪委调查期间,赵立民不积极主动配合说明情况,试图掩盖真相、逃避追究。11月6日,经商洛市纪委常委会研究,给予赵立民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市委决定免去其洛南县委副书记职务。

  在纪律审查工作中,陕西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牢牢把握纪律审查政策“红线”,注意处理好“树木”和“森林”的关系,把中央明确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三类人”作为重点对象,坚决把隐藏其中的“烂树”连根拔掉。

  今年8月,延安市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接到群众举报,反映延长县社区管理委员会卫生预防保健站私设“小金库”,金额巨大、管理混乱。延安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卢力群当即批示,要求市纪委成立调查组,快查快办,严肃处理。仅用两天时间,市纪委调查组就查清主要违纪问题:截至今年7月,该站私设的“小金库”共计收入376.72万元,存在挪用公款、滥发津补贴、虚列开支等违纪违法问题。目前,相关人员分别受到辞退、行政记过、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移送司法机关等处理。

  “西安市原市委常委、市直机关工委书记杨殿钟不收手、不收敛,2013年、2014年共六次收受贿赂310万元,顶风违纪被立案查处。”省纪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这类案件,要坚决查处。

  该负责人介绍了今年查处的几起典型案例:2月12日,陕西有色集团原总经理汪汉臣被开除党籍;4月23日,西安市原市委常委、市直机关工委书记杨殿钟被开除党籍;5月29日,安康市住建局原局长唐志宏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6月25日,陕西省交通建设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韩定海接受组织调查;11月10日,渭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袁军晓接受组织调查,等等。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郭永平说,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在思想认识、责任担当、方法措施上跟上中央的要求,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找准职能定位,准确把握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把监督执纪问责做深做细做实,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记者 李翔宇 刘洁 叱骁峰)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