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青岛悠悠球第一人 每分钟挣200元(图)

2015年12月09日 14:37   来源:大众网   于泓 孙志

  玩悠悠球也能赚钱?在父母看来,亢震选了个极不靠谱的职业。

  18岁接触职业悠悠球训练,苦练一年之后登台演出,如今亢震的出场费是按分钟结算,每分钟两百块。在今年刚刚结束的2015中国悠悠联盟冠军挑战赛上,亢震刷新了青岛籍选手的历史最好成绩,成为当之无愧的青岛悠悠球第一人。

  每年用掉一万根绳子

  大学毕业之后,亢震没去找工作,而是作为一名自由职业者,靠悠悠球表演和卖悠悠球养活自己。为了保持状态,亢震每天要保证两个小时的练球时间,由于训练强度大,悠悠球的转速高,亢震每5分钟就要停下来给球换绳,一个月的用废的绳子能绑根拖把。

  “每年差不多要用掉一万根绳子吧,这是普通玩家一辈子的量。”亢震说,他刚接触悠悠球的时候,比现在练得疯,每天能练4个小时,练完就是一身汗。体能消耗是一方面,由于悠悠球转速高,绳子转得紧会剌手,所以练球这几年小伤不断、偶有挂彩。

  平时,亢震喜欢到奥帆中心街头表演。他秀花式悠悠球技艺的时候,总是会吸引很多路人围观。

  玩着悠悠球考上了大学

  亢震第一次接触职业悠悠球是在他读高三那年,偶然间在网上看到的一段职业玩家的炫技视频,直接颠覆了他对悠悠球的认识。亢震说:“简直了,悠悠球还能完成这样!”

  为了练球,亢震拜了一位比他小两岁的高中生当师傅,从最基本的花式学起,照着网上的视频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分解、练习。“跟舞蹈一样,基本的动作学会之后,需要自己去重新编排,做自己的花式。”亢震说。

  要玩好悠悠球,一方面靠勤奋,另一方面也要看个人的天赋。比如一个简单的收绳动作,有人两天都练不出来,找不到感觉。亢震说,他算是上手快的,第一次玩球就能收球成功。

  练球最着魔的时候,老师在前面讲课,亢震自己在教室后面的角落里练球,老师根本管不了他,只要求他别影响其他同学。“当时老师就说,我这样的要是能考上大学就奇了怪了,结果还真让老师失望了。”亢震说。

  如果说青岛的悠悠球玩家是一个江湖,那么亢震便是这个武林的盟主。从接触悠悠球那年开始,他就在自己的高中办起悠悠球社团,后来上了大学,除了本校,像青岛理工大、山科大这些学校的悠悠球社团,他都帮忙指导过。

  每个月能接到两到三次的悠悠球商演,每次演出三至四分钟,每分钟两百块的出场费,如果彩排还要另加钱。除了商演,亢震的另一项收入就是靠卖悠悠球,一颗入门级职业球的价格要100块,最贵的球价格能上万。

  亢震说:“现在iPhone上用的镁铝合金其实悠悠球早就在用了,现在最好的球是钛合金的,跟航天飞机一个材质。”除了卖球,亢震还搞悠悠球收藏,家里存着300多个悠悠球,全是用他这几年玩球赚的钱买的。

  亢震很看好悠悠球在青岛的市场,目前青岛的职业玩家差不多有20人,非职业玩家有几百人,亢震相信这个圈子会越来越大。

  亢震说:“在日本和美国,悠悠球市场已经相当成熟,早晚有一天青岛也一样。”尽管自己信心满满,但是亢震的父母总是劝他换个稳定点的职业,哪怕是去送快递,好歹也算有个保障。父母的压力让亢震很为难,他承认有一天会妥协去找份稳定的工作,但绝不是现在。马上到来的元旦,由他组织的山东高校悠悠球邀请赛将在青岛DC动漫展上举行,这是他第一次组织大型比赛,对他来说,这是一次新的开始。(青岛新闻网记者 于泓 孙志文)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