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工业企业已全部外迁
“十三五”将完成旧城改造
重点保护古都风貌
12月9日,东城区委书记张家明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东城工业企业全部完成了外迁,天坛周边简易楼项目作为今年全市最大的成片简易楼搬迁项目,预签约户数目前已经顺利过半。今年,东城疏解非首都功能和古都风貌保护工作都交出了让市民满意的答卷。
疏解非首都功能
年内腾退市场超15万平米
据张家明介绍,今年东城区的工业企业全部完成了外迁,工业企业疏解完成市级任务,航星机器制造、元隆皮草等12家有生产活动的工业企业全部实现外迁。东城全年已有1488个属于禁限目录单位的企业注册或项目未通过审批。
2015年,东城商品市场的腾退进展明显,年内将疏解市场5家,占全区市场总数的12.5%;疏解小商品商户2500户,疏解经营人口7500人;年内腾退市场面积超过15万平米。东城区现有商品交易市场35个,其中日用百货(小商品)市场8个,农副产品市场及小吃市场27个。
据透露,未来5年,东城区商品市场的疏解腾退、转型工作还将划分为近中远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东城区将在市场规模、功能、人口方面进一步压缩和精简,去除低端业态、外迁批发功能、疏解从业人员。到2017年末,东城区疏解商户数超过50%,小商品市场数量减少一半以上,批发、物流功能全部外迁。
第二阶段,严把新增入口与业态准入,结合商圈和地区的总体规划,调整功能配备,基本确定东城区商品市场的格局。最后一个阶段是全面提升品质阶段,到2020年末,在商品市场品牌化、特色化、便利化、市场环境优化方面取得成果。
古都风貌保护
今年投资1100万改造文保区
今年,东城加大了对古都风貌的保护力度。据介绍,目前东城全区共有平房330万平方米,约30万居民居住在平房区,其中三、四类危旧房约占平房总量的70%。平房区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平房区环境脏乱差等现象和安全隐患十分突出,聚集了大量从事小发廊等行业的外来人口,严重影响了首都形象和城市面貌,破坏了古都风貌。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文保区的修缮改造方面,今年东城投资1100多万元,腾退了钟楼湾菜市场,修复了宏恩观、杨昌济故居等文物,实现了钟鼓楼广场的整体亮相和环境的协调。东城还对草厂三条到十条进行了整体升级改造,启动了南锣鼓巷地区四条胡同修缮整治项目,与首创集团合作启动了东四三至八条胡同的改造。
在非文保区的改造方面,天坛周边简易楼项目是今年全市最大的成片简易楼搬迁项目,也是全市第一个全过程阳光公开征集项目。这一纯公益性项目涉及57栋简易楼、2410户居民。截至12月8日,已经预签约1278户,占53.03%。此外宝华里、西河沿、西忠实里等城市更新项目也得以推进。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年投入5800万元对平房区道路进行了改造翻修、道路疏堵,投入1500万元用于老旧平房区的架空线入地工程,投入1500万元对平房区的厕所进行了维修改造。在景山街道投入500万元开展了低洼院落改造。
东城区还在全市率先设立了名城保护专项资金,区财政“十二五”期间每年安排一亿元用于保护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3.3亿元。
“十三五”时期,东城全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将围绕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使保护区现状得到完全改观。东城区将集中打造“历史文化传承轴”,完成南中轴、太庙等环境整治项目;重点打造前门东区、南锣鼓巷地区、东四三至八条地区等一批“历史文化精华区”,基本完成旧城改造、更新和古都风貌保护任务。
书记声音
呼吁占用文保单位者主动腾退
“东城是全市历史文化街区最多的地区,但保护工作却十分艰巨,部分文保单位至今仍被一些单位长期不合理占用”,在介绍保护古都风貌的同时,东城区委书记张家明在接受采访时动情表示,“我呼吁那些单位应以文物保护为重,主动腾退被占用的文保单位,让它们能够早日向社会开放”。
张家明介绍,东城现有历史街区10.35平方公里,占全市历史街区总数的43%,是全市历史文化街区最多的地区。东城全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任务十分艰巨。由于部分文保单位被长期不合理占用,其中一些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也因缺乏管理被拆除。
东城有着老北京最传统的“皇城文化”,为了在此基础上打造文化强区,张家明还透露,东城区正在研究成立文化发展联合会,留住历史街区和古都风貌。
腾空间才能创造古都风貌保护的腾挪余地,如今东城区正在开展的非首都功能疏解,也为古都风貌保护提供了最好的契机。张家明表示,禁限产业退出后,还将为文化、金融、信息产业、科技研发等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机遇。
京华时报记者 赵鹏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