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成都现90后男性催乳师:或遭产妇和家属反对(图)

2015年12月17日 07:20   来源:华西都市报   张乾

  12月16日,男催乳师小杨正在练习按摩。

  如果没人找他催乳,“可能考虑出国就业”

  上周五(12月11日),在成都某家政公司进行母婴培训的李静(化名)突然发现,培训班出现了一个男生的身影,而他们参加培训的课程是催乳。“催乳师一般都是女的,怎么会有男的来?”培训班的很多女学员表示不解。

  16日,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了这位从内江来成都学习催乳的90后男学员小杨(化名),小杨说,想当催乳师是因他有中医的基础,并且看好催乳师未来的市场。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的催乳师服务价格为300-800元不等,服务水平好的催乳师月收入上万。而男催乳师在母婴市场上属于“珍稀动物”,据中国男催乳师“第一人”徐学生统计,全国范围内男催乳师可能仅有20-30人。

  报名·勇气

  有中医基础 看好催乳市场

  “我小的时候对中医、养生之类的知识很感兴趣,甚至自学过《黄帝内经》。”今年25岁的小杨告诉记者,后来他考上内江中等职业学校,家里人想让他掌握门技术,但他对学习的机电类知识并不感兴趣,在从事了多份工作后,小杨决定来成都学中医。

  今年下半年,小杨到成都中医大学学了三个月的中医推拿和针灸。“教针灸的老师有次在课上讲,他的一些师兄师弟现在当催乳师了,当时我听了之后很好奇,而且催乳师也能用到中医知识。”小杨说,这让他鼓起勇气报名参加催乳师培训。

  “收到他的报名表之后,我们也很惊讶,当时不知道该不该同意。”负责催乳师培训的成都360家庭服务有限公司运营总监贺女士说,因为没有法律规定男性不能从事催乳师行业,而且男催乳师在其他省已经有了先例,就同意他报名参加培训。

  练习·尴尬

  女学员不好意思只能靠模具

  贺女士告诉记者,他们培训过几百位催乳师,但第一次遇到男性学员,“我们统一发的服装都是粉红色的,之前就没考虑到给男性设计。”不仅是衣服,平时都是学员之间相互进行催乳练习,但是男学员的到来让培训班上的女学员变得有些尴尬。

  “催乳练习的时候,我们要求肚脐以上部位全部裸露,就是女学员之间也会有不好意思的时候。”贺女士说,尽管大部分女学员都已经结婚生子,但对于男学员的到来,一开始很多人还是不适应,为此他们专门给小杨准备了模具,“但说实话效果肯定不好。”

  “我觉得催乳师不管男女,大家工作都该建立在正面、积极的观念上,这样大家才能接受。”李静说,小杨所在的培训班上,共有7人,除了他之外全是女学员,他们在学完基本的理论知识后就是实操练习。

  最终,经过沟通,已经有两位学员同意与小杨做练习,而小杨在做练习时,其他学员也会在一旁观摩。

  就业·考验  女催乳师月入上万男催乳师或遭产妇和家属反对

  在小杨参加培训的大楼对面就是华西妇产儿童医院,这栋楼里聚集了十几家母婴、家政公司,记者走访了解到,各家公司从事催乳师一职的均为女性。

  从记者收集到的催乳师收费资料上来看,一个催乳师催乳一个疗程1-2个小时,收费在300-800元不等。假设每个催乳师每天仅服务一名产妇,每次收费300元,一个月下来收入就能上万。

  “催乳师入行门槛并不高,但既懂人体经络调节,又懂营养调节的催乳师很难得,他们月入过万应该没问题。”中国母乳喂养指导与催乳协会四川省分会理事单位总经理奉辉说,从目前的市场行情来看,专业的催乳师市场需求较大,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落地,职业催乳师行业里的男性身影将会越来越多。

  对于像小杨这样的男催乳师就业情况,奉辉说,目前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即便产妇同意,但产妇的家属往往会反对,将来随着大家思想观念上的进步,可能会发生改变。

  在采访的最后,小杨告诉记者,他学催乳是多掌握一项技能,因为推拿、经络按摩、催乳这些始终分不开,如果国内没人愿意找他催乳,他“可能考虑出国就业”。

  先例·呼吁  中国男催乳师第一人:望出台政策规范行业

  今年58岁的徐学生是国内首个持证上岗的男催乳师,在从事了多年催乳工作之后,他开起了催乳师培训班,培训了超过400名催乳师,据他了解,全国范围内的男性催乳师大约只有20-30人。

  徐学生认为,目前男催乳师在职业要求和职业道德上面临较大的阻力,道德风险如何把控、如何规范适合行业的职业行为是需要行业思考的问题。

  “这个行业发展了十多年,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国家应该及时出台相关的管理政策、法规来进行规范,就像职业资格证书一样有效力。”徐学生说。华西都市报记者张乾摄影雷远东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