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医院副院长下海创业卖汤圆 卖成了河南首富(图)

2015年12月18日 13:25   来源:重庆晨报   郎清湘

三全食品创始人陈泽民和他创业之初的小石磨。本报记者 郎清湘 摄

 

  在外打拼的重庆人中,陈泽民是一个传奇人物。50岁时,陈泽民辞去河南省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副院长职务,放下拿了30年的手术刀,推起了家乡的小石磨,卖起了速冻汤圆。如今,72岁的陈泽民已成为公认的中国速冻食品的创始人,企业年销售额近20亿元。

  2013年陈泽民家族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以62.2亿元的财富成“河南首富”。

  放弃30年铁饭碗下海创业

  1943年,陈泽民出生在重庆江津,21岁从河南新乡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四川宜宾一家医院当外科医生。10多年后的1979年,陈泽民被调到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这个小石磨是从几千里外背过来的。”陈泽民说,下海那年,他50岁,是医院的副院长,工资是全院最高的,每月130元。

  改革开放之初,个体户如雨后春笋一般出来,“当时社会上的情况是个体户最有钱,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比如我的邻居就是卖水果的,他做批发水果也致富了。”

  捧着铁饭碗的陈泽民果断放弃30年的手术刀。陈泽民说,下海时没想过今后要做多大,多增加一点收入家庭生活好一点,就很满足了。

  包出中国第一个速冻汤圆

  陈泽民告诉记者,无论下海还是做事,他都是有的放矢。

  到郑州工作的时候,陈泽民和爱人带着那个已经用了几年的小石磨。逢年过节,他们都要包上许多汤圆,送给亲戚、朋友、同事、邻居和老乡,让大家尝尝。品尝过的人,无不交口称赞,有的还上门来请他们做些汤圆馈赠亲友。

  “到底还是自己包的汤圆好吃,可惜街上没有卖的,如果街上有卖的,我们肯定要去买啊。”亲朋好友的一句话,让陈泽民有了想法。

  陈泽民为他的汤圆申请了注册商标和产品专利,这也是他和其他个体户不同之处,有了自己的金刚钻。

  怎么让汤圆能够保存完好。陈泽民想起,哈尔滨人把吃不完的饺子放到户外冻着,于是他突发奇想:把汤圆冷冻起来拿到市场上卖,这样就解决了长时间保鲜的难题。

  就在那一年,陈泽民拿出了整体的设计,做出了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并先后申请了速冻汤圆生产发明专利和外形包装专利。就这样,陈泽民靠着从家乡带来的这个小石磨,包出来了中国第一个速冻汤圆。

  带动企业家助力家乡发展

  1990年12月底,陈泽民把速冻汤圆拉到了郑州一家很有名气的副食品商场。

  听了他的介绍,商场负责人非常惊讶,没有想到最易变质的汤圆经过冷冻后可以长期保存和销售。品尝后,这位负责人半信半疑地答应先进两箱货试试。陈泽民又先后拜访了郑州市的几大商场,都争取到了“送两箱试试”的机会。

  送到商场的速冻汤圆当天就销售一空。商场经理们不再冷淡、不再犹豫,希望陈泽民长期大量供货,建立稳固的产销关系。

  至今,三全食品走过了20多个春秋,也成长为国内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企业,每年的销售收入达数十亿元。陈泽民用小汤圆带动了一个产业,做出了大文章。

  提起“三全”这一品牌的由来,陈泽民说,他能够下海创业,要感谢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果没有这个政策,他不可能有今天。

  陈泽民说,他有一些为家乡做贡献的想法。“一个是直接投资,一个是间接投资,一个是参股。用资金上的支持、技术上的支持、经验上的支持,帮助中小企业让他们更好的发展起来,他们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帮助,我会尽力帮助,我也将调动更多的人到家乡兴业。”

  ■人物

  陈泽民,72岁,重庆江津人,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50岁时,他辞去医院副院长职务,蹬着三轮车卖起了自己研制的速冻汤圆,并创办了三全食品,2013年陈泽民家族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以62.2亿元的财富成“河南首富”。

  ■语录

  “我能够下海去创业,要感谢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果没有这个政策的允许,不可能有今天,这就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带来的硕果。”

  ■对话

  重庆晨报:放弃30年的铁饭碗,很多人不可理解。

  陈泽民:1989年,我两个儿子高中毕业,眼看就要成家立业了,他们能不能靠我这100多块钱工资,体体面面的去谈朋友,解决以后结婚、住房等问题。我想了很久,如果这个事情都解决不了,我承担不起我这个当父亲的历史责任。我要向个体户学习,靠自己的勤劳致富,所以下海了。

  重庆晨报:你对家乡有什么想法?

  陈泽民:我想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一点自己的贡献,帮家乡的发展出些主意,带更多的企业家到家乡走一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投资家乡,使家乡的发展更好更快。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