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投资为湖北跨越式发展筑牢底盘。“十二五”前四年,湖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75194.87亿元,2015年前三季度20162.60亿元,“十二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有望迈向10万亿元大关,预计是“十一五”时期总量的3倍。
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十二五”前四年,全省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7482.61亿元,比“十一五”多6764.97亿元。
技改投资明显增强。“十二五”前四年,全省技改投资9407.35亿元,比“十一五”多4030.67亿元,智能制造等优势产业加速发展。
重大项目投资明显增多。石武、汉宜、武黄等高速(城际)铁路相继建成,以武汉为中心的快速客运骨干网初步形成。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及以上公路通车里程,均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高技术投资明显进步。2014年,全省高技术投资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为企业带来创新活力。
民间投资明显提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蓬勃兴起,在第九届中博会上,我省一次性端出235个PPP项目,万亿投资诚邀天下客商共享。
投资提升了综合实力,更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十二五”前四年,全省一、二、三产业以及工业投资年均增速分别为16.9%、28.9%、19.9%和35.1%。
重大项目 荆楚腾飞新引擎
图为:湖北投资总量及全国排名
大项目支撑大跨越
民间资本担当投资主力
投资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是稳增长的主动力。
2011年到2014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12935.02亿元跃升至25001.77亿元。在总量规模扩大的同时,投资呈现出投向更加优化、结构更加合理、机制更加创新等亮点。
“十二五”时期,民资“接力”政府投资,成为我省稳增长的主力。
民间投资占比,从2011年的60.5%大幅提高到2014年的70.9%。
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的稳步推进,成为民间资本热捧的项目投资新平台。
水运最有代表性。11月19日,我省总投资超过130亿元的45个公路、水路建设项目集中开工,在两个五年计划的交替之际,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预计“十二五”,全省水运投资总额将超过340亿元,相当于“十一五”时期的3.2倍,完成投资连续四年居全国第二位。其中,社会资本占比高达84.5%。
社会资本竞相追逐,得益于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简政放权、缓解用地难、化解融资难,改革措施密集推出,为市场主体松绑,滋润民心,聚集民力。
2014年,我省首次推出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的95个示范项目,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公用事业,领域之广,前所未见。从BT到BOT,从PPP到TOT,从股权转让到股权融资,再到委托经营,社会资本活力涌动。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武汉沌口长江大桥、人福医药老河口第一医院新区等一批项目,率先采用新模式建设。
敢开放、真开放、大开放,为湖北赢得项目,赢得空间,赢得未来。
华创会、楚商大会、央企湖北行、鄂港粤、鄂沪经贸洽谈会……民资、外资、央资“三箭齐发”。
央企携万亿投资,布局新兴产业;楚商、华侨揣着乡情、梦想,回到故乡寻找投资机会。
“十二五”时期,来鄂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到228家,居中部首位;2014年,我省实际使用省外资金6997.5亿元,比2011年的3376.7亿元增加一倍多。
四大重点工程带来“乘法效应”
基础设施建设扮靓荆楚
寒风飒飒,荆楚大地项目建设却热潮激荡。
丹江口市六里坪镇,汉十高铁官山河特大桥建设现场,各项施工正有序进行。
这条“湖北最美高铁”已全面开工。建成后,乘高铁从武汉到十堰的时间将缩短一半。
“645”工程专题研究已取得第一阶段研究成果,外部影响研究总报告和防洪等5个专题已完成初稿。工程完工后,万吨级海轮可以常年直达武汉,湖北将成为中西部的“出海口”。天河机场T3航站楼已全线开工,计划年底主体结构封顶,明年底投入使用。届时,天河机场将跻身国内为数不多的双跑道机场,升格为中部最高等级的4F级机场,冲刺全国航空“第四城”。
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初步设计报告获水利部批复,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工程完成后,鄂北地区沿线482万人将告别干旱缺水历史,喝上“丹江水”。
以四大重点项目为引领,“十二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高歌猛进。
路通了,大山不再遥远——
2014年末,铁路营业里程比2010年末增长14.9%,从武汉到北上广深渝,5小时以内均能到达;高速公路5096公里,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武汉开通36条国际及地区航线,国际及地区旅客吞吐量中部第一。
网速快了,世界不再遥远——
9月1日,省政府公布《智慧湖北建设行动方案》,吹响湖北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号角。城区光网全覆盖,一主两副打造WIFI城市;头顶飘荡“楚天云”,智能制造更省心,湖北“腾云追光”。
环境好了,美丽不再遥远——
在城市,地下管网“补课”,各类公共设施等投入大幅增加;在农村,清理水塘,治理垃圾,不少“脏乱差”变身“白净美”,碧水蓝天、鸟语花香,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保障多了,幸福不再遥远——
城乡“住有所居”的基础更加坚实。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全面超额完成,更多家庭同享“安居”的阳光雨露。最大规模农网升级改造工程,让几十万户农民告别“低电压”。
一个个大项目,就是一个个铿锵有力的奋进足音。
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居首位
第三产业投资增长最快
“十二五”时期,我省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怕冷不怕热”的特点正在改变,产业多点支撑和抗风险能力增强。
这得益于全省上下坚定不移地抓有效投资、抓重大项目建设。
抓发展,关键是投资,核心是项目。“十二五”前四年,湖北投资贡献率均在60%以上,位居三大需求之首。
从投资结构看,第三产业投资增速明显加快,从2011年的11.7%跃升至2014年的22.7%;基础设施和技改投资较快增长。
看产业,从制造到创造、从百亿到千亿,以联想为代表的大项目引领湖北工业转型升级;阿里巴巴菜鸟、亚马逊、京东、腾讯等电商巨头均在湖北设立运营中心或华中区域总部,带动我省电商交易额领先中部。
看消费,新兴电子、汽车、文化休闲体育等消费猛增,传统餐饮、奢侈品消费增幅放缓。
看区域,“一主两副”支撑作用增长,武汉在壮大总量规模的同时,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今年前8月固定资产投资跃居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宜昌、襄阳占全省经济比重合计达到22.2%,3年提高近3个百分点。
大项目大投资,扛鼎荆楚发展大底盘,驱动经济结构更好更优。
评论
有效投资催跨越
项目建设,承载着发展的未来和希望。
一个个大项目开工建设、一条条生产线建成投产、一座座工业园区蓬勃兴起……
在项目建设的主战场上,我们收获惊喜。
用汉十高铁敢想敢钻的谋划,用宜巴高速穿山越岭的毅力,用上汽通用刷新纪录的速度,不负精彩年华。
抓好项目建设,是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经济新常态,湖北增速换挡更要进挡,千方百计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方能用湖北之进贡献全国之稳。
抓好项目建设,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必由之路。抓有效投资,方能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稳定的就业规模,调整既有的产业体系,为未来奠定新的产业基础。
拔地而起的大项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精气神变了。“五加二、白加黑、晴加雨”,干部们脸晒黑了、人变瘦了,却把一个个项目引进来了。
城乡面貌美了。地下管网、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托起一座座现代化新城。
百姓“获得感”强了。看病难、上学难、出行难、停车难、养老难、买房难等突出问题,慢慢在缓解。
重大项目,有效投资,催动湖北奋勇向前。
现场探访
长江之畔起新桥
早上7时,闹钟响起。住在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项目工地板房的国旗,迅速起床。
拉开窗帘,寒风袭来,窗外大江拍岸。国旗和工友们冒着雨水,走进工地。
不远处,他“战斗”过的武汉鹦鹉洲大桥展露出迷人的橘色。“建一座桥,方便一群人,美化一座城,成就感十足!”5年来,他连续参加了两座世界级桥梁建设,深感自豪。
杨泗港长江大桥是武汉市第十座长江大桥、长江上首座双层公路大桥、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双层悬索桥,2014年底开工。
在雨中,工人们正在搭建施工栈桥。“大干四季度、冲刺年度目标”的劳动竞赛正火热进行。
仰头望去,一座座高耸的塔吊直插蓝天白云,巨大的旋臂有规律地转动。浇筑声、敲打声、机械运作声,声声入耳。
10月,这里刚刚扎下了一个“大钉子”。原来,这是位于武昌江边的一个锚碇,直径98米、深度70米。因为杨泗港大桥是双层悬索桥,缆索承受的重量相当于一般悬索桥的两倍,所以,在武汉现有的长江大桥中,这个锚碇的块头是最大的。
11月18日,汉阳侧北锚锭施工全面展开。南北两个锚碇,如同深深打入长江两岸地下的“大钉子”,牵起一根横跨长江的缆索。数根悬索再从桥塔顶端散布下来,与缆索交叉相连,共同拉住大桥。
今年5月,采取气囊法下水的世界最重钢沉井,还在继续“长高”。该沉井位于长江南岸,重达6200吨,相当于近8个标准篮球场的面积大小。“当前已接高至42.4米,一直要长到50米。”中铁大桥局杨泗港长江大桥项目经理罗瑞华介绍。
靠近汉阳岸的1号塔沉井为陆地沉井,总高38米,目前已接高至30.5米。两个巨大桥墩,将成为定海神针,稳稳托住这座世界最大跨度的双层悬索桥。
随着两个沉井的“长高”和两个锚碇的“深耕”,杨泗港大桥的基础已进入全面施工阶段,全桥将于2019年建成。
不远处,武汉市汉阳区建筑机械厂退休职工袁克忠正凝望着日益长高的主塔墩。每天到江堤看一看杨泗港大桥,已成为他的习惯。“不知不觉,武汉已经有十几座长江大桥,当之无愧为东方桥都!”
百姓心声
杨泗港长江大桥是我职业生涯中一张出色的成绩单,今后,我将不断刷新自己的成绩单。
——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项目建设者国旗
把电送到千家万户,这就是我的工作。今年开始,湖北每年要投资100亿元改善农村电网。我会用实际行动,踏踏实实为大家服好务。
——湖北省送变电工程公司送电工陈功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智能建筑正处于最好的发展良机。最近,我们与武汉市江夏区政府签订的智慧城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为湖北智慧城市建设作贡献。
——中建三局智能技术公司罗龙涛
我想打造一条汉正云街,这条街上的店铺,都可以依靠网上平台,实现统一的销售、物流。
——武汉鸿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黄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