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日(12月29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刊文《一些地方民生工程决策与执行“两张皮”——别让好事变成闹心事》。文章称,惠民政策密集出台后,一些地方在决策与执行时脱离实际,导致一些民生工程项目闲置,劳民伤财。如青海西部一些地方为“提升”城市形象,千方百计申请财政资金,建设现代化体育馆,但由于超出当地实际需要,有的建成后就成了“盆景”。
以下为全文:
现今,惠及民生政策密集出台,工程项目陆续实施。但一些地方在决策与执行时脱离实际,因设计不合理、配套跟不上、运营成本高等原因,导致一些民生工程项目闲置,劳民伤财。
体育馆只拼“颜值”,搞经营名不副实
近年,青海西部一些地方为“提升”城市形象,千方百计申请财政资金,建设现代化体育馆,但由于超出当地实际需要,有的建成后就成了“盆景”。
在西部一个偏远县,县领导最得意的就是体育馆。实际上,该县一共四五万人,县城规模相当于内地一个小镇,只有几千人。体育馆投入使用后,只办过一次庆典演出,平时冷冷清清。有的地方体育馆选址不科学。西部一个城市把体育馆建在市中心,地处繁华商业区,附近经常堵车,不利于人流疏散,遇到大型活动,更是堵上添堵。后来,就在城市新区又建了一座体育馆。老体育馆对外出租经营,演艺厅、快捷酒店、酒吧、餐馆等纷纷进驻,体育馆已名不副实。
这种高“颜值”的体育馆在财政吃紧的西部并不少见,一些没有体育馆的县也盲目攀比,至今还在拼命“跑项目”。一位省领导到县考察后说:“现在很多农村学校没有体育馆,孩子们没地方活动。外面乱建体育馆,使用率较低。”
机场配套住宅楼,生活设施跟不上
西部某市新机场位于城市郊区,到城区需要近一个小时车程,不少年轻员工为了工作、生活便利购置了配套住宅。“像我一样在四年前购买机场附近配套住宅楼的员工不在少数。”机场员工王洋(化名)说。
王洋没想到的是,交房时间一拖再拖,好不容易住上了新房,小区配套设施却不尽如人意:家中无法接通网络;小区内没有超市,买菜和日用品都很不方便;附近没有幼儿园,未来有了孩子还得送到市里;老人半夜生病找不到医院,进城不堵车也得个把小时。除了加班太晚时,王洋很少住在新居,更多时候只能奔波在市区和机场之间。
今年11月,和王洋同批买房的蔡文(化名)满怀希望去接房,更是失望而归:到小区全是烂泥路,围墙也没修好,小区安全堪忧。“我那栋楼连水电都没有接通。”蔡文说。
王洋等人也曾向开发商和所在单位做过反映,却始终没能解决。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配套生活区在开发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是造成目前尴尬局面的重要原因,而涉及的公用设施部分也由于区划多次调整没能及时解决。
大桥修了三年多,好事拖成闹心事
在中部某县,一座投资1800万元、于2012年9月开工建设的县域主干路网大桥,官方公布的建成通车时间从去年5月底变为今年1月前,今年8月,主体工程终于完工,然而至今尚未通车。
“这桥修了3年多,我们就走了3年多的便道。”近日,在遍布泥泞、石子杂乱的大桥西段便道,骑摩托车前往县城办事的李先生抱怨,这条便道是周边两镇居民去县城的要道,也是在县城上幼儿园的孩子们的必经之路,无奈建桥以来,每遇雨天,积水成泥,小汽车不敢走,摩托车过去就是一身泥,周边居民苦不堪言。
“本来建桥是大好事,现在却成了窝心事。”一位多次在当地网络论坛反映此事的网友称,居民们曾多次就大桥工程何时完工以及何时“还路于民”电话询问县政府办、住建局和交通局,“住建局说大桥工程完了,路归交通局管,交通局说政府钱不够,修不了路,各种推脱。”
该县政府相关人员称,之前是因为经费和工程施工问题,该桥迟迟未能完工,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完工,今年底有望通车。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