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英语教辅书出题任性 用单词填古诗

2016年01月07日 10:06   来源:云南网   

  “春风又____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横线处要填的,不是原诗句中用的“绿”字,而是英语单词“green”。你做过这样的英语作业吗?用英语单词填写古诗句,这是昆明某热点初中使用的七年级英语教辅里的一道题目。教辅中出现如此任性的英语题目,让学生既觉得新鲜又好玩。想要完成英语作业,单背会英语单词可不行,语文也不能落下。而对于这样的英语作业,有家长认为出题巧妙,既考察了英语又考察了语文,但也有家长担心这样的英语作业影响孩子对古诗句的理解。记者采访发现,这样的奇葩题目其实也并非个案,各校考试和作业中出现学科大杂烩的题目并不少。

  趣味作业 做英语作业还得会背古诗

  “唐诗宋词有许多是借用颜色来表达诗意的,下面的古诗中少了表示颜色的单词,请用你的巧手为它们着‘色’,写出相应的英语单词。”这样一道趣味题目出现在昆明一所热点初中使用的七年级英语教辅中,而这本教辅由云南一家知名出版社出版,目前我省有不少初中都在使用。

  这道题目共涉及5首古诗,原诗句中均有表示颜色的汉字,如“日出江花红胜火”、“两个黄鹂鸣翠柳”等。英语题目将这些涉及颜色的字空了出来,要求学生用相应的英语单词填补。也就是说,初一学生要想完成这道英语作业,单背会了英语单词可不行,还得熟知这些古诗句。

  家长热议 为创意点赞但也有一些担心

  看到这样的英语题目,不少家长纷纷为既考察英语又考察语文的创意点赞。家长李女士告诉记者,帮孩子检查英语作业时才知道教辅里还有这种别出心裁的题目,自己第一反应是“谁出的题目,太有才了!”李女士认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值得鼓励,多学科交叉出题对孩子是很好的。

  但也有部分家长对这样的英语作业有几分担忧。家长林先生就表示,毕竟英语和汉语存在差异,英语单词和汉字的用法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不知道这样的题目做多了会不会对孩子造成误导,影响到语文的学习以及对古诗本身的理解。”林先生说。

  学生淡定 学科大杂烩的题目并不少见

  晚报记者采访发现,相对于家长的褒贬不一,学生对这样的题目倒是淡定得多。在五华区一所学校读初一的小陈告诉记者,其实这类学科大杂烩的题目并不少见。“之前语文题目中还出现过用英语翻译的文言文,生物与数学的题目也会有交叉。别说是教辅,在考试中出现这样的题目也不足为奇。”

  但另一名学生小朱则表示,平时作业出现这样的题目还好,不会的话可以翻书,多个学科一起学习,但不希望考试时遇到这样的题目。“毕竟我们每个人擅长的科目不同。比如我很擅长英语,语文却不太好。要是英语考试有这样的题目,刚好又想不起那句古诗,不就会在英语科目上丢分?”

  任性题目 其实民国时期早已存在

  想完成英语作业,还要熟知语文知识,如此任性的题目,其实民国时期就已经出现过了。记者了解到,早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交通大学入学考试的英文考题中就要求考生用英语翻译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可是让不少现在已经功成名就的学术“大牛”回忆起来仍觉心有余悸。

  如今,在一些学校,还有老师特意将网络语言写入考题。如山东一所高中的英语老师就将“法海你不懂爱”、“蓝翔毕业生”等网络热词融入填空题的题干中,考察学生语法知识,被网友评为“最萌英语试卷”,更是让不少老师纷纷效仿,以此提高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兴趣。对于这类奇葩题目,有专家表示,其实不仅是中小学生会遇到,在近年来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中也很常见。这样的题目只要不是出现逻辑或知识性错误,对启发学生思维也有一定的帮助。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