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北京:煤改电换电暖器有望获补贴 今年淘汰20万老旧车

2016年01月08日 14:46   来源:北京晚报   

  今天上午,16区区长及相关委办局齐聚市政府北楼会议室,就“调控燃煤、治理小散乱污企业”研究整改措施。

  其中东城区在汇报调控燃煤时出现的新问题及困难时提到,煤改电已经在东城推行12年,首批10万户居民家中超期服役的电暖器有90%或多或少出现了损坏,因更换新电暖器没有政府补贴,一些居民采取烧煤取暖的方式……

  对此,常务副市长李士祥当场向市财政局提出要求,煤改电居民更换超期服役电暖器也得给予政府补贴,20日要确保这笔资金到各区。

  现场

  “1月20日确保补贴资金到各区”

  东城区副区长王中华提出,东城区的煤改电是从2003年开始试点的,到去年为止,已经有12年的时间。最初,政府对居民购置电暖器给予一次性的购置资金补贴,一台电暖器的购置费用大约在3000元左右,居民只需要自付1/3的费用,其余费用由政府补贴。

  如今,12年过去了,前期煤改电时居民购置的蓄热式电暖器已经严重老化、超期服役。电暖器出现损坏后,由于政府对更换新的电暖器不再提供资金补贴,一些居民便不再采用电采暖,而是烧煤取暖,成为燃煤反弹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事立刻引起了李士祥的关注。他马上转向市财政局副局长王婴,当场表示: “你们下星期一把方案报到市政府,1月20日确保这笔资金到各区。抓紧!”

  “不让烧煤也要保证居民的温暖”

  西城区区长王少峰提出,近期,西城部分地区出现了违规使用散煤情况。据统计,西城目前共有燃煤用户1076户,燃煤用户主要包括租房商户、部分出租房租户、部分本区老居民等散煤用户。目前,西城在全区展开“收煤送暖”活动,无论有多少散煤要全部回收,回收散煤以后,给居民送电暖器采暖。截至昨天已经回收了散煤6万余块。

  李士祥听完连连点头:“回收散煤,送来温暖。不让烧煤,也要保证居民的温暖。”

  行动

  两年内城六区基本无煤化

  截至去年年底,核心区基本实现无煤化,城六区基本实现集中供热清洁化,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原煤散烧得到初步控制,全市煤炭消费总量削减至1200万吨左右。

  记者从市发改委了解到,今明两年内削减城区民用散煤约20万户,力争用2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城六区无煤化;用5年的时间完成60万户居民散煤清洁替代;结合北京行政副中心和冬奥会筹备建设,加快通州、延庆等重点地区清洁化改造。2020年底前削减郊区民用散煤约40万户,基本实现通州区无煤化,其他农村地区居民清洁用能水平大幅提升。

  另外,南部丰台、房山、通州、大兴区今年年底前要率先完成退出2500家“小散乱污”企业,总体上通州等南部四区需在两年内实现小散乱污企业基本退出,其他区三年内基本退出。

  今年淘汰老旧机动车20万辆

  今年上半年和下半年,本市将分别淘汰老旧机动车10万辆,全年累计淘汰老旧机动车20万辆。

  在集中改造燃煤锅炉方面,2020年底前力争完成全市20蒸吨以下总计约1.5万蒸吨燃煤锅炉清洁改造。其中今明两年以郊区平原地区为重点,每年完成3000蒸吨以上。

  为确保天然气稳定供应,将加快设施能力建设,满足2020年本市天然气总量约180亿立方米、日高峰气量1.5亿立方米、调峰气量45亿立方米和应急气量1.7亿立方米的需求。其中,将加快陕京四线建设,确保资源供应。陕京四线全线约1270公里,总投资222亿元,设计年输气能力300亿立方米。预计今年6月全线开工,明年年底完工。协调中石油加快已建大港和华北储气库群的11座储气库扩容工程,并在北京周边廊坊等地规划新建储气库。

  此外,还将大力压减本地发电量,通过优化电网和热网运行方式,增加外调电比例。

(责任编辑:庄彧)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