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千年的少数民族戏剧走到今天,已处于濒危境地,必须做好保护与传承工作,让这些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能薪火相传。”云南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政协委员程猛如是说。
2016元旦迎新春戏剧晚会上,中国观众通过电视看到了少数民族戏种藏戏独特的魄力,少数民族戏剧开始受到关注。云南是中国保留少数民族戏种最多的省份之一,有白剧、彝剧、傣剧、壮剧、佤剧、苗剧以及其他原生态戏剧。
原生态戏剧独具风格,如迪庆“维西大词戏”、景东“杀戏”等,是保留在云南民间的戏曲剧种。拟兽(拟龙、拟虎、拟孔雀等)戏剧、劳作戏剧、祭祀戏剧等,包含各民族文化风俗,典型、古朴。
38岁的昆明彝族妇女李双红告诉记者,因为对彝族文化兴趣浓厚才知道有彝剧存在,但并没有现场听到过彝剧。90后普洱傣族少年刀志朋说:“之前看过大刀舞,是不是傣戏就不得而知。”
如今戏剧市场萎缩,观众减少,各少数民族戏剧剧团发展困难,普遍处于苦撑困境。程猛认为,受流行元素、多元文化冲击,少数民族戏剧已成为了“濒危物种”。
戏剧人才青黄不接,制约了少数民族戏剧的持续发展。他介绍,少数民族村寨组织戏剧表演只有中老年人参加,会唱、会演本民族戏剧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使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面临消亡或失传的困境。戏单和戏文靠戏班班主或老传承人排练时口传心授,许多传承人已是白发苍苍。戏剧传承人逐渐减少,“人在戏存、人去戏亡”的现象比较突出。
去年,云南财政投入部分经费,少数民族戏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一些成绩。程猛建议政府出台特殊的保护扶持政策,将少数民族戏剧保护与传承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抓好少数民族戏剧的传承和创作,设立一批少数民族戏剧示范州市、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让古老的云南少数民族戏剧在现代社会中凤凰涅槃,获得重生。
(责任编辑:庄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