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环保公益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今天在京发布《2015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报告》,聚焦中西部17个“非一线”城市慢行交通设施。报告指出,样本城市步行友好性提升空间较大,且这与城市规模没有直接联系。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曾首次选取了国内35个城市进行评价,发布2014年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报告,其中北京等8个城市以不及格的分数位于第3等级即“适宜步行”,香港以总分89.69位于榜首,属于“步行天堂”。
本次发布的2015年报告选取了国内东、中、西部17个“非一线”城市步行友好性的评估结果,以及5个城市加强慢行系统建设的详细案例介绍。报告显示,株洲、福州、常德、长沙、贵阳、三亚、南昌、沧州8个城市得分最多57分,位于第3级的“适宜步行”;合肥、银川、郑州、兰州、石家庄、呼和浩特、太原、乌鲁木齐8个城市属于“较适宜步行”以及拉萨“不适宜步行”。
报告指出,华北、西北地区的城市在步行舒适性指标低于中南、华南地区城市,一方面与空气质量有关,另一方面是华北、西北总体道路林荫覆盖率不如南方城市。
报告指出,样本城市步行友好性提升空间较大,这与城市规模并无直接联系,在改善城市步行设施时,要充分考虑公众利益,特别是数量远大于驾车者的步行群体的需求。同时,步行相关政策管理也有待加强,以避免让城市走上“依赖小汽车”的高碳之路而难以转弯。
报告还例举了重庆、浙江杭州、河北沧州、北京以及湖南株洲这个五个加强慢行系统建设的城市案例。其中,在2014年报告中处于第3级“适宜步行”的北京,过去一年里在步行道路基础设施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上进行了有计划的改造,2015年底,北京市的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预计到2020年将提高到75%。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邱爱军表示,如今城市建设的越来越大,人行道却越来越窄。她认为,城市街区和道路要有人情味儿,不要单纯为了汽车开道,也要为居民骑车散步提供便利,并增加多种交通方式的接驳,便利居民出行。
北京市交通委工程管理处工程师席谦指出,北京不断完善步行道路基础设施,移除步行系统障碍物等还路权于行人;通过隔离设施等还安全于路人,也是还畅通于路人,让从“点”开始的步行系统改造,逐步实现了在一个区域的整体改造,使得城市道路更加畅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