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春运后勤:1人1天叠1万件被罩 与时间赛跑的"毅力战"

2016年01月29日 18:28   来源:中国青年网   李拓 

    一天洗五万件火车卧铺的卧具;一天一个人叠一万件被罩,工作12个小时……日前,中国青年网记者来到北京客运段东供应基地,感受“春运硬战”幕后后勤保障工作的紧张节奏:这是一场下车不下线、与时间赛跑的“毅力战”。

  下车不下线,后勤供给也关键

  据工作人员梁宝国介绍,为了应对2016年春运,供给部门的工作人员连续工作了两周,“已经没有周末的概念。”为了方便在火车上为乘客提供饮食,有很多厨具是火车上专门配备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的第一个厨具就是“蒸屉”。类似于“抽屉”的形状,专门解决火车上的蒸米饭问题。工作人员表示,在火车上用平时家用锅来蒸米饭是不现实的。五屉同时蒸上,就可以保证中午一餐饭的需求量。一列车配备十个屉子。梁宝国告诉记者,一屉需要的生米大概在十几斤左右,五屉大概就需要一袋五十斤的大米。

  在梁宝国看来,蒸米饭这样普通的小事在火车上也是要“练出来”的。“旅客一上车,餐车人员不仅要进行蔬菜清洗等准备工作,还要观察旅客。旅客是以学生、探亲人员、还是农民工为主?如果以农民工为主,自己带饭的概率会非常高。或者看乘客带的方便面,如果方便面多就要控制米饭的量。”因此,餐车工作人员不仅要做好本职的工作,还要肩负着“观察员”的任务,“这是一种职业的本能。”此外,每列火车上都还备有一些应急物资,例如干的海带、木耳等,“这些也只是让乘客能解决温饱。”梁宝国说道。

  梁宝国是北京到拉萨火车的第一任列车长,现在不“走车”了,换到了地勤部门。他回忆以前自己走车时,有时候从北京跟车到拉萨,在拉萨呆几个小时之后就再跟车从北京到深圳。梁宝国说部门里的职工基本都“走过车”,现在都从火车一线换到了火车物资供给部门。

  “地勤部门年轻人比较少,90%左右的工作人员都是50岁以上。”梁宝国告诉记者。“50多岁,身体上、家庭上都有问题。自己五十多岁,父母就得七十多岁了。很多时候大家伙就是咬牙挺住了。我们这边每天必须有人。有时候班组过来领东西的时间就是间隔一个或者两个小时,夜间也是这样。有时候缺少的物资有可能就是一个袖标、一捆垃圾袋、五十个手纸卷。铁路工作都这么多年了,都已经习惯了。”

  人手不够,与时间赛跑

  在洗涤车间走道的一侧,十台大型洗衣机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清洗工作;走道另一侧,工人正在忙碌地进行熨平、折叠和打包。整个车间充斥着洗涤剂的味道。

  据介绍,北京客运段洗涤车间担负着全段各次列车的卧具、备品的洗涤任务。随着春运增开列车的叠加及客流的增加,洗涤任务由原来的13列增到29列。洗涤工作量由日供应3万件增加至5万件,整个春运下来就是200万左右的洗涤任务量。

  洗涤车间的总支书记曹准告诉记者:“东、西两个洗涤车间的正式工一共有280多人,劳务工有80人左右。东边的车间一共有105人。”每年的春运工作都是对200多名职工的考验。人手不够,又要保证正常的供给,唯一的办法就是和时间赛跑。“春运期间,工作人员六点半就开始工作,下午工作到四点半到五点,工作12个小时。中午吃饭也是轮流吃一口。现在,我们的任务增加了20%-30%,要比平时多工作一到一个半小时。”

  曹准介绍说,为了降低能耗、提高效率,每一台洗衣机都满满地装到100公斤卧具,在浸水、翻滚以后,再出来时重量就增加了一倍多。而且所有的卧具经过洗衣机翻滚以后,会绞在一起。记者在现场看到,两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要合力才能将洗好的卧具从洗衣机中拉出来。

  “脏品库会将卧具进行分拣,将被套、枕套等分开,再加入洗衣粉、纯碱、乳化液、漂白粉等。洗一次的时间大概在40分钟左右。”曹准说道。为了洗掉卧具上的特殊污渍例如咖啡、泡面汤等,需要加入漂白粉,既去污又消毒。

  在分拣打包的环节,工作人员将洗过一次还带有污渍的被罩分出来。曹准指着一个带有鞋印的被罩告诉记者,这样的被罩就要重新进行清洗。一般带有脚印的卧具都要经过多次清洗才能“合格”。

(责任编辑:庄彧)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