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坚持深化改革,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形成促进经济社会优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策略,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紧密结合,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新格局。
建设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完善权责清单制度。推进简政放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市行政服务中心,巩固“三集中一分开”成效。落实“三张清单”。加强“中介超市”管理,规范中介服务市场。拓展网上办事大厅功能,提高网上办理率和办结率。对接国际经济管理先进理念和通行规则,促进办事准则与国际接轨。培育壮大各种中介和专业服务机构。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治理机制。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加大灯饰等产业市场秩序整治力度。优化企业服务,打通惠企政策“最后一公里”。
加快外贸转型升级。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研发设计、培育自主品牌。推进古镇、南头等国家和省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建设出口工业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完善跨境电商政策扶持体系,打造跨境出口电商产业功能区。发展旅游购物、综合外贸服务等新型外贸模式。加强口岸信息化建设,推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深化“三互”通关合作,提高通关效率。加快推进中山港口岸扩大开放验收。推广出口退税网上申报和限时办结等制度。
推动更高水平 “引进来”和更大步伐“走出去”。支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投资发展,打造境内外“双平台”互动服务模式,支持企业设立境外工业园区,建设“走出去”服务中心和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制定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行动计划。争取用好广东丝路基金。大力支持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抱团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培育一批有影响的跨国企业。发展中瑞(欧)工业园等重大产业平台。发挥侨乡优势,涵养和运用外事侨务港澳资源,推动经贸、文化、旅游、体育等领域对外交流。加强中山驻欧洲等经贸代表处、人才工作站、美国硅谷中山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全面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对接南沙、前海、横琴自贸区,以最快的速度运用自贸区可复制的政策,推进落实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加快实现澳门-中山游艇自由行。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推动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开展深中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加强产业对接,共建“半小时经济生活圈”。深化与周边城市合作,打通一批市际“断头路”。
四、坚持统筹协调,构筑现代城市新格局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加强“五个统筹”,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优化城市功能布局,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形成城市发展新动力,加快建设“精明增长、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型城市。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推进新型城镇化“2511”试点建设。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2030年)修编,推进“三规合一”,形成新的土地管理和项目落地机制。完善主城区、副中心、各大组团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双核两副”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推动翠亨新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实施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建设海绵型城市。有序推进地下空间开发试点。加快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推进地籍调查。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年内80%以上村居建成秀美村庄。加快地质灾害整治。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动工建设深中通道主体工程,加快中开高速及小榄支线、广中江高速等建设。争取深茂铁路深圳-中山-江门段尽快启动。启动一环、二环贯通工程,动工建设一环长江路、二环东段,推进二环南段(南外环延长线)和北段(沙港公路)、广珠中线二期等。实现中山港大桥扩建、古神公路二期北段等建成通车,改造番中公路、105国道南段、康华路等,动工建设大沙南路、富康北路等。启动市汽车总站升级改造。推进中山港客运码头东移。加快推进城市轨道环评、用地、规划等前期工作,争取建设规划获得国家批复。做好广珠城际站场周边TOD 项目开发。全面完成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畅通工程。推进公共停车场建设,着力解决医疗机构停车难问题。完善城市慢行系统。
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加快推进市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社区综合服务大厅规范化和标准化,打造基层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完善全民参与社会治理机制,发挥枢纽型组织的引领服务作用,推进中国社会创新(中山)基地、镇区全民公益园等实体平台建设。完善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发展民生服务智慧运用。完善城市微管理制度,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优化交通组织方式,加大堵车点治理,建设安全顺畅的通行环境。探索出租车行业改革,规范电动车管理。加强交通道路工程建设和维护的现场管理。统筹镇区相邻地带的开发建设。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
建设休闲旅游城市。加强全市旅游资源的统筹规划和整体设计,构建全域旅游格局。实施“旅游+”工程,推动旅游业与休闲农业、特色工业、健康养生、文化创意、传媒娱乐等业态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旅游新业态。力争孙中山故里旅游区建成国家5A级景区,启动红木文化景区、灯饰文化景区创A 计划。建设金钟湖风景区。加强旅游宣传推广,擦亮菊花会、灯光节、特色展会、“周末去哪儿”等旅游品牌。倡导休闲度假游,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完善旅游标识系统,扩大中山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坚持生态优先,建设碧水蓝天美好家园
让绿色低碳成为发展底色,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打造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严格落实生态控制线,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和损害问责制度体系。实施差别化环保准入,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严控“三高”项目上马。加快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节能改造。推进重污染工业园区环保设施改造。加强重点企事业单位碳排放核查,开展镇区碳强度年度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加强机动车减排,坚决淘汰“黄标车”,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大环保执法监察力度,设立“环保警察”,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开展土壤分类管理和污染修复试点示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坚持“截污、清淤、补水”多措并举,大力开展内河涌整治,改善和修复水环境。落实“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推进以岐江河为主的水环境综合治理,狠抓跨镇区河流污染整治。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水资源用水总量和效率双控行动。严格保护饮用水源,推进南部三镇取水口上移工程。完成主城区雨污分流工程收尾工作,有序推进镇区雨污分流工程。推进水浸黑点整治。
创建更多绿色空间。维护城市发展天际线,强化城市空间设计,让市民看得到蓝天白云。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推进大尖山、蒂峰山、铁炉山等森林公园建设,推动翠亨国家湿地公园、西区彩虹绿洲公园、联石湾湿地公园等一批湿地公园建设,加快古香林公园、金字山公园、树木园三期建设,推进公园儿童体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规划儿童主题公园。扩大城乡绿化,推进景观林、公共绿地和沿河沿路绿化带建设。增加城市公园绿地面积,优化生态空间景观结构。加强绿道网建设,推进城区主干道可视范围废旧石场复绿。
六、坚持共建共享,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按照“普惠共享、补齐短板”的原则,厘清政府与社会服务边界,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公共服务供给,让人民群众有更大的获得感,加快朝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完善就业社保体系。安排8.3亿元用于医疗、住房等方面社会保障支出。完善医保支付和大病医险制度,保持养老金正常增长,推进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实施“十百千万”创业工程,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帮扶。健全职工工资稳定增长机制,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完善医疗救助和临时困难救助制度,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实施双低家庭及优抚对象危房改造工程。健全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制定高龄、失能老人补贴制度,全面完善“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提供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实施学前教育普惠工程,提升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办学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普高集约化发展。加快中职教育全市统筹发展,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争取国内外知名理工科大学落地中山。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发展家庭教育。放宽积分入学条件。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的运行新机制。深化“医联体”试点,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秩序。采取综合政策,放宽准入,加快社会办医发展。实施医师多点执业和区域注册制。建立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扎实推进妇幼健康服务。加强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控和职业病危害防治。提升中医医疗、中西融合与“治未病”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
扎实推进文化体育建设。办好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推进中山纪念图书馆、市博物馆群、小榄文体中心等文化项目建设。加快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文化强镇(区)创建。加快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项目建设。加快“两城一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实施“版权兴业”工程,支持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中山服务中心、红木产权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加强古建筑、古村落、名人故居、优美乡村和非遗项目的保护开发。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品牌,探索把“慈善万人行”打造成最具中山味道的新民俗节庆。扩大政府购买文化服务范围,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发展体育产业,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办好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发展校园足球。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