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武汉路边停车收费方案出炉 维持不变 五种方式可支付

2016年02月02日 11:14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武汉2月2日电 (郭婷婷)2015年10月1日起,湖北省财政厅、物价局、地税局在全省范围内(包括武汉市)取消了作为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城市道路停车收费。由于武汉市机动车保有量大,几个月来,道路停车乱、停车难的现象日益突出。为加强城市道路停车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道路停车管理体制和收费机制,昨日,《武汉市机动车道路临时停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出炉,暂停4个多月的城市道路停车收费即将重启。不同于之前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这次收费将实行经营性收费。

  武汉市重启路边停车收费

  按照武汉市政府要求,本次,市政府法制办会同市城管委、公安交管局等部门起草了《武汉市机动车道路临时停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市民可登陆市政府法制网查看,如有任何意见和建议,也可编辑邮件发送至whfzbzqyj@163.com,截止时间为2月7日。

  武汉市重启道路停车收费后,收费标准将维持不变,收费方式也将更加智能化。具体实施时间,待招投标工作及收费平台智能系统建设完成后另行公布。

  汽车保有量已超警戒红线

  据了解,去年底,武汉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增至229万多辆。新年伊始,武汉新车销售火爆达4.59万台,已超过2012年武汉交蓝皮书设计的限购红线230万辆。停车难问题将更加突出。

  刚刚出炉的《武汉市机动车道路临时停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透露,武汉市中心城区及功能区。包括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七个中心城区和东湖风景区、东湖开发区、武汉经济开发区、化工新区将按方案执行。

  黄陂、新洲、江夏、蔡甸、东西湖五个新城区道路停车收费由区财政、物价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提出意见,报区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政府将采取公开招标方式,将道路停车泊位特许经营权交由符合条件的企业来经营,约定经营企业建设智慧停车管理平台,提供智能化的收费管理服务。

  收费价格维持原标准不变

  一类收费区域(二环线之内):小型车停车第1小时收费标准为每泊位3元,自第2小时起,收费标准为每泊位每小时4元,不足1小时的,按1小时计算,每天累计计时最高收费标准不超过25元;大型车停车按实际占用泊位数计时收费。

  二类收费区域(二环线之外):小型车停车收费标准为每泊位每小时2元,不足1小时的,按1小时计算,每天累计计时最高收费标准不超过8元;大型车停车按实际占用泊位数计时收费。

  夜间停车可免费

  夜间部分时段停车免费(一类区域晚21时至次日早7时;二类区域晚20时至次日早7时);15分钟内停车免费。

  根据2011年1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588号,修改并公布施行的《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关于“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道路管理工作”的规定,武汉市城管委代表市政府履行道路停车收费监管职责。如在停车过程中出现问题,可向市城管委投诉。

  五种支付方式可付费

  今后道路停车收费将建立智慧停车收费管理系统,全面取消现金收费,实现自助电子支付。

  支付方式有五种:

  手机APP、微信公众号、支付宝。车主在手机APP、微信公众号、支付宝上进行注册,通过支付宝、银联、微信支付等方式对个人账户进行充值。输入车牌和泊位编码对停车时长进行预买。

  ETC自动扣费。智能收费平台在自动识别后完成后台直接扣费。

  电话支付。车主可以通过拨打热线电话,按语音提示完成停车泊位的选择、购买停车时间(面向预付费的路边停车)、充值个人账户、停车缴费等停车业务的操作;

  城市一卡通。使用“武汉通”一卡通在自助缴费终端上识别完成支付。

  自助缴费终端。在道路停车泊位附近安置自助缴费终端,在自助缴费终端输入泊位编码,后台系统自动生成缴费金额,车主可通过刷城市一卡通、扫描支付二维码、网上银行等方式支付。

  

(责任编辑:魏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