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媒“脱贫攻坚看贵州”活动:用心用情讲好故事

2016年02月03日 17:31   来源:光明日报   张 薇

  1月12日至16日,由中央网信办指导,贵州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扶贫办联合开展的全国网络媒体“脱贫攻坚看贵州”主题采访活动火热开展。60余家中央、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中央驻黔新闻单位,省内主要新闻单位、网站等120余名记者走向基层,实地采访报道贵州科学治贫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现我国精准扶贫的显著成效。

  这次活动也是首批全国网络媒体记者“走转改”,采访中,记者们5天的行程3000余公里。

  扎实脚步记录精准扶贫攻坚历程

  1月11日,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徐麟出席在北京举行的网络媒体“走转改”启动仪式暨“新春走基层”专题培训会,要求全国网络媒体记者必须用心用情用功“走转改”,创作出接地气、符合网络表达的作品。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对此次活动专门作出批示,贵州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广智,副省长刘远坤,中央网信办新闻信息传播局局长姜军等出席启动仪式并为采访团授旗。

  各家网站均发布了一批优秀的报道作品。中国西藏网发布的《习近平为何在这里开会,还让他们立下军令状》一文,发稿72小时内,在今日头条的阅读量就达到47万,引发网友热议;光明网发布《脱贫攻坚的“贵州样板”:借力大数据“拔穷根”》,介绍了贵州正全面建设的“扶贫云”平台,以及加快脱贫步伐的决心;中国青年网运用无人机技术,用一组《云霄之上看多彩贵州脱贫攻坚新貌》航拍照片,生动展现多彩贵州的新姿……

  除了做好采访报道,本次活动还为倡导“互联网+扶贫”工作探索了一种崭新模式。好莱坞著名导演克里斯蒂·里比携《互联网改变中国》大型主题纪录片摄制组一行跟随活动,对贵州互联网扶贫、大数据产业发展等进行了摄制。

  动情报道讲述老百姓脱贫故事

  在人民网记者杨翼眼里,“精准扶贫”的概念在采访之后变得更加具体:“要想富,先修路。在修路之前,这些地方的老百姓与外界沟通是何等艰难。令人可喜的是,当地政府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未来还会修隧道,修公路进村,目前不少项目已初见成效。”

  “‘扶贫云’不是浮在天上,而是有精确的基层‘扶贫云’数据支撑。”新华网记者郭丹说,从刚开始接触贵州“扶贫云”大战略的概念,到深入基层、走近脱贫民众,走近致力于扶贫工作的县干部、村干部,自己深切地感受到了贵州精准扶贫工作的扎实性。

  几天的采访,几乎每到一处,记者与采访对象都有说不完的话,唠不完的嗑儿。盘县岩脚村村民张太友说,这些记者不仅详细询问他们的经营状况、生活情况,还和农民们一起打粑粑、磨豆浆,“真希望他们以后经常来我们这里采访!”

  发挥优势融合报道亮点纷呈

  此次走转改活动,整合了网络、报纸、电视、广播等全媒体全业态融合报道,加强了微信、微博、微视等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的应用。

  高质量、有温度的报道,掀起了一轮“舆论扶贫”的热潮。据统计,截至1月底,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省外媒体、网站共推出1200余篇原创新闻,开设20多个网站专题,4900多家网站转载,新浪微博“脱贫攻坚看贵州”话题下,阅读、评论量达260万人次,在百度检索到“脱贫攻坚看贵州”相关信息470余万条。据大数据分析显示,活动相关报道有效受众近10亿人次。

  据了解,中央网信办组织的2016年网络媒体“走转改”活动历时一年,本次“脱贫攻坚看贵州”主题采访是系列采访的首次活动。

  “此次主题采访活动的成功举行,不仅为贵州在脱贫攻坚中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舆论声势,同时也为在其他省区开展相关系列活动提供了诸多可参考的经验。这开年的第一‘走’、第一‘看’,对促进全国网络媒体记者‘走转改’成为常态也开了个好头。”姜军表示。

(责任编辑:王子威)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